2025年“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第四届青岛手造节优秀文创产品征集活动期间,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文职院”)提报的众多手造项目入选,作品涵盖景泰蓝掐丝珐琅年轻化设计、融合非遗元素的数字化表情包等多元形式,成为该校“教学对接市场”产教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教育革新已经上演。
产业兴校
教学实践助力文化“两创”
参与活动的作品无不承载着产教融合的基因,这正是山文职院践行“产业兴校”理念的缩影。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王雪莲介绍:“这些提报作品并非单纯的课堂作业,而是带着明确产业基因的‘教学产品’。”以景泰蓝掐丝珐琅作品为例,其研发源于课堂项目制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学生们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捕捉“手造产品年轻化”的市场需求,并将此转化为课程项目,最终通过校内“艺术设计传统工艺创新工作室”孵化成品,完整经历了“需求分析-课堂设计-企业反馈-成品迭代”的全流程。
不仅实体手造作品出众,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数字科技赋能非遗的成果同样亮眼。本次提报的互动式非遗教辅系统,是该校长期“产业兴校”实践的延伸。三年来,学院联合12位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持续开发并输送“花饽饽”“蜡染遇见香囊”“石榴籽情”等公益美育材料包至新疆、广西等地中小学,累计惠及师生1500余人次。此次展示的数字化升级版教辅材料,已实际应用于民族地区美育课程,构建起完整的产学研闭环。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努力,早已贯穿于学院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学院与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奈川饰品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建产品研发实训室,推行“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实现大师进校授课与学生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创新大赛,历年累计组织50余支队伍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获多项省级奖项,学校成功推动多项竞赛作品转化为市场产品,切实践行“以教促产、以产兴校”理念。
专业支撑
项目驱动教学 成果服务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项目化思维不仅催生了参展作品,也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此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就为本次提报的众多项目提供了专业支撑。其教学深度融入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课程直接对接沽河剪纸、莱西泥塑等非遗技艺。学生据此开发的非遗教辅材料包,在教师和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并已推广至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覆盖1500余名学生。
正是课程与项目的紧密结合,才孵化出兼具教学价值与社会效益的代表性成果。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成果《丝路华彩》系列作品,融合了莱西印染技艺与新疆文化元素,在后续的“东西部非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项目中进一步孵化和优化。同样源于课堂案例教学的还有“缠花”系列饰品,该项目经“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锤炼后,与企业合作优化,最终成为本次手造节的提报作品。王雪莲表示:“学生既要精通传统技法,也要掌握AI等现代设计工具,这正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需的新时代工匠素养。”
实践先行
搭建非遗传承传播平台
如果说专业课程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特色工作室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2025年成立的无党派人士王雪莲工作室,已成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引擎。工作室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二定期组织莱西年画、莱西沽河剪纸、莱西玉雕、莱西葫芦雕刻等9个非遗项目的社团活动,邀请传承人进校授课,年均授课超百节,为非遗传承培养后继人才。
工作室还打造“设计助农”公益品牌,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传统工艺创新技艺指导。同时,师生积极协助非遗传承人,如沽河剪纸贾文兵、莱西秧歌李保寿、莱西葫芦雕刻周强一等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并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工作室正致力于“莱西地域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深入调研胶东非遗技艺,旨在形成保护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工作室已为新疆、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定制化开发非遗课程,并举办20余场多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其创新模式下的实践基地已被青岛市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多维融合
构建职教新生态
从课堂项目到服务社会,从非遗传承到民族文化融合,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构建了多维立体的产教融合生态。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将企业真实需求引入教学,学生在“专业教师+非遗大师/企业导师”模式的指导下完成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实践;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则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提供支撑。从莱西的非遗工坊到边疆的民族学校,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已构建起了多维联动的育人生态圈。
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一系列传统工艺文化育人的教育实践,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赛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闯出了一条职教新路:它让课堂连接着产业脉搏,让技艺传承融入时代需求,更让文化育人的力量,跨越山海,扎根人心。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型文化产业育人新范式,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烙下鲜明的“山文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