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供销社多元业态激活“惠民基因”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3日讯 清晨五点半,青岛供销阳光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工人们将分拣好的蔬菜、米面粮油等食材装车,这些食材将送往百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供应万余人餐食。公司负责人杨亮介绍,工作人员从凌晨一两点钟就开始忙活了,出单、取样留存、分拣、装货、配送,差不多八点前基本上全部配送完。

成立于2021年的青岛供销阳光供应链有限公司是城阳区供销社的社有企业,目前已与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通过直采直供等模式,让红岛的鲜食玉米、夏庄的草莓西红柿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当天采摘并直达各个单位食堂,保证田间地头的新鲜食材直达餐桌,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食材供应商。

青岛供销阳光供应链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城阳区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供销服务能力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城阳区供销社通过重塑组织架构、创新业务模式,积极破解在全区高度城市化现状中如何拓展为农服务功能等难题,在商贸流通、应急保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实现业务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城阳特色的供销社改革之路。

构建“1+N”流通服务网络,贴近群众保障民生

在城阳区春城路上,记者参观了城阳区供销社打造的县域集采集配中心,该中心占地32亩,日常作为集采配送基地使用,同时不断强化应急保供功能,逐步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冷链仓储+应急保供+物流配送+中央厨房+电商基地”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仓储物流平台,通过“1个供销集配中心+N个综合服务终端”模式,加快构建城乡流通服务保障网络。

据介绍,目前城阳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已经落地在该基地,储备各类应急物资3万余件,可同时保障5000人应急物资供应。同步建设区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服务保障区域粮食应急供应。

与此同时,与社区合作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社民提供购物、金融、保险、家政、快递、通讯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并运营5处综合服务中心,覆盖8000余户家庭、居民3万余名,供销社时隔二十余年重新扎根社区,成为服务群众的“民生驿站”。“以前总觉得供销社是‘卖化肥的老单位’,现在才发现,供销社也能帮着缴水电费、送快递、请家政。”在城阳街道大北曲西综合服务中心里,居民李大姐一边选购新鲜果蔬,一边笑着介绍。后续,城阳供销社将持续完善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0处,实现城阳区各个街道基本覆盖。

探索多元发展,绘就惠民服务新图景

城阳区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在306个社区(村)中,有城市社区76个、“村改居”社区174个,村庄56个,很多地方城乡界限不明显,城阳区供销社针对区情实际,以“群众缺什么供销社服务什么”为目标,探索开展各类惠民服务。

积极实施优质水源进社区工程。精选崂山水库优质水源,为5个社区提供净水直饮服务,布设26台外灌式直饮水机,加强水源品质监管,三天内未售完的水会及时重新更换,保障社区居民饮水安全。同步开发桶装水和瓶装水业务,服务企事业客户近50家。通过研发新产品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日前,新打造一款“青城供”品牌白花蛇草水,广受市场欢迎。实施矿泉水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智海鲸数据系统”,实现订单跟踪、库存管理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效率提升30%。

探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红岛街道宁家社区,成片的盐碱地上,地瓜苗正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别小看这些地瓜,它们可是盐碱地里‘长’出的增收希望。”青岛供销穗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胜介绍,“我们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依托高校技术优势,探索盐碱地高价值特色农作物种植,精准施肥、灌溉,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近两成,口感也很好,预计10月可以上市销售。”

2025年4月,城阳区供销社成立青岛供销穗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需求,探索开展土地托管,推进农资集采集配、农机服务、农技培训、电子商务等全流程一站式技术服务。今年,公司还同步在试点的宁家社区开展秸杆还田、旋耕土地、玉米播种、植保打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1100余亩次,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大规模土地托管及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站在青岛供销集配中心的大门前,城阳区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明对未来充满信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年内要覆盖全区街道;‘供销市集’要走进更多社区,擦亮本地农产品金字招牌;还要和周边区县联动,拓展供应链市场......”改革没有完成时。未来,城阳区供销社将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城乡流通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为农服务工作实践,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画卷中绘就更多“供销故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丁倩倩)

责任编辑:姚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