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5日讯 日前,市南区委依法治区办、市南区司法局、湛山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联合举办“反欺凌·懂心理·共关爱——‘法润市南’普法流动课堂湛山站”专场活动,为50余名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防欺凌专题普法授课。
“小明、小红因为‘苹果好吃还是橘子好吃’争得面红耳赤,小红气不过,回头打了小明一下——这算欺凌吗?”国浩律师(青岛)事务所张苧予律师用孩子间的日常摩擦作引,瞬间引发了活动现场全体家长的思考。“如何从‘童真冲突’中识别真正的伤害信号?欺凌者和欺凌者的家长有可能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欺凌’与‘打闹’的关键分水岭在哪里?”没有晦涩法条的堆砌,张律师通过层层设问,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家长和孩子讲授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典型案例。
在筑牢法律防线的同时,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守护。市南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岳思奇老师带来《看见无形的伤痕——校园霸凌背后的心理真相》专题授课,聚焦隐性伤害识别与家庭应对力提升 ,为家长补上辨别冲突行为边界、掌握重要干预技巧的关键一课。“校园霸凌常常是隐形的,当一方不敢或无法反抗时,孩子之间的玩笑就可能变味了。”岳老师引用实践经验,溯源了霸凌者的筛选逻辑和心理机制,明确点出霸凌是一种群体行为,除了同伴以外,重要他人的不作为也会助长霸凌者的气焰。在“如何养育不会被霸凌的孩子”环节里,岳老师认为,家长应该警惕与孩子关系中的“全能自恋”,包办孩子所有社交冲突,反而容易剥夺孩子建立反抗力的机会。唯有充分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
本次防欺凌专题普法活动,是市南区“法润市南”普法流动课堂巡讲计划的重要实践,也是“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走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成功探索。“律师案例解读+心理干预指导”的双轨模式,为参与活动的家庭提供了可转化的法律风险防范指南与儿童心理支持路径。下一步,市南区将立足“精准触达、群众参与、效果可见”的理念,不断提升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戴谦)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