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深化央地合作是强引擎之一。
8月13日至14日,市委书记曾赞荣,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带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北京走访部分企业,对接洽谈合作事宜。
走访中,曾赞荣表示,青岛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开放更多市场、资源和场景,为企业在青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本次走访企业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京东集团等。其中,前两家企业均上榜7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发布的“2024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
如果拉长时间轴来看,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在京沪等城市走访的企业,均是具有产业带动和创新引领的头部企业,其中,央国企占比至少达半数以上。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加速、新一轮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央企和地方在资本、科技、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存在优势互补,抢抓这一机遇,青岛正通过高效推动央地协调发展,为城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新空间。
01
央地共建,招商破局
央地合作是今年青岛高质量招商引资重要发力方向之一。今年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市在推央地合作项目共181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35个。
今年以来,青岛进一步搭建完善了对接沟通机制,高效服务驻青央企国企,创新构建“国资委牵头+专班推进+政策保障+要素集成+研究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服务驻青央企国企工作体系。并充分发挥驻青国企党建与发展研究会联系280多家驻青央企服务招商引资功能作用。
通过一系列主动筹划的举措,青岛对央企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此次北京走访的两家央企就是最佳例证。
今年4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弘华基金与青岛城投集团共同主办“央地合作、智创未来”青岛资本招商项目对接会。10 个航空产业链优质项目现场路演,涵盖航空电子、无人机、精密制造、工业软件等前沿领域,现场达成多个初步合作意向。
“央地合作、智创未来”青岛资本招商项目对接会。
在这场对接会上,主办方共同宣布,深化央地合作模式,发挥“基金+园区+场景”优势,打造“引进一个链主、培育一支基金、集聚一个集群”的资本招商模式,为项目落地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军武器装备的重要科研生产企业,技术优势和产业资源与青岛市的产业规划高度契合。目前,集团旗下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青岛设有分公司。
此次会谈时,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云双表示,双方在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较大合作潜力。集团公司将进一步与青岛市深化合作对接,拓展合作领域,融入地方优势产业生态,共同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02
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国家层面也在主动发力、积极引导国资央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开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央地合作。
仅2023年,就有98家中央企业完成地方投资6.2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更是实现了32.1%的高速增长。
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央企还加强协同发展,与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涉及金额超过3900亿元,占全国股权交易金额的50%以上,直接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200多万户,其中96%为民营中小企业,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
央企中国中车旗下两家子公司是青岛智能装备产业链主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央企正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4年末,已实施11项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了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总体布局。
与此同时,央企还与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合作,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牵头完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并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引领带动了超过500家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共同推进1000多个合作项目。
青岛具有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如果能够抓住这一轮与央企共进的机遇期,或将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找到重要突破口。
03
资源稀缺,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问题交错并存,尤其在“双循环”战略之下,企业和政府向内发力,强链补链,争先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地方政府争相与央企合作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在加深。
央地合作热度正在快速升温,资源的稀缺性开始显现,如何突围?
青岛给出的思路是,结合自然禀赋及自身产业优势统筹考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开展央地合作。
今年3月,《青岛市国资国企2025年度招商引资项目蓝皮书》正式发布,系统梳理了青岛市国资国企基本情况、市属国企招商引资方向、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共涉及73个市属企业招商项目,涵盖了从优势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从科技创新到文旅融合的诸多领域。这一份精准的青岛国资国企“投资地图”,目标直指与各大央企探索融合发展。
今年5月,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基金有限公司在上合示范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作为中国欧亚进合基金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重要子基金,中亚基金重点支持中亚国家在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合作。这是青岛牵手国资基金的又一成功范例。
中国-中亚股权投资合作基金启动。
当前,青岛市区两级国资国企通过搭建项目基金方式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省、市、区四级国企联合投资案例。今年,青岛提出将围绕“10+1”创新型产业做大基金规模,构建“一产业一基金”体系,将向央企、国资平台抛出更多“橄榄枝”。
8月14日下午,全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暨市属企业存量闲置资产盘活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发布了市属企业存量闲置资产盘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
会议提出,要把盘活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运用资产证券化、REITs等金融工具,广泛引入社会资本。而央企拥有资本和资源优势,正是能够有效激活存量资产的重要力量之一。
不断创新的合作模式、拓宽的合作领域,青岛在央地合作上也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