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8日讯 8月16日,由中铁建工二公司承建的2025年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国际局通信区域1号机房顺利封顶。至此,该项目三栋单体全部实现封顶,标志着总投资近4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45万平方米的青岛国际局通信枢纽楼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
建设北方首个国际通信“新枢纽”
2024年7月10日,国家在原有9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基础上,新批复新增6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青岛作为首个申请城市在列,凭借海底光缆等基础优势获得新增许可,该出入口局成为北方唯一新增的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作为施工单位,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迅速组建精锐团队成立项目部,人材机迅速集结,跑步进场,接过夯实青岛市通信战略地位的重任,承担起重塑通信格局的重要使命。
依托出入口局资质,青岛将加速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试点。青岛市出入口启用后,青岛至韩、日、美等国家的国际通信无需经北上广中转,时延可降低10毫秒左右,构建起更高效的跨境信息传输通道,为数字经济全球化筑牢网络底座。
匠心精铸破解高荷载等施工难题
受既有施工条件及项目特殊性的限制,该工程对施工工艺水平及资源调配提出极高要求。据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项目技术部长袁廷威介绍:“复杂地质与既有管线保护以及高荷载施工用房是项目的两大特点也是两大难点”。
据了解,项目地处原回填土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项目部使用全护筒施工以及自平衡检测方法,倒排工期并细化各阶段任务,明确人力、机械等资源投入计划,确保施工节奏与目标同步,65天完成197根灌注桩,夯实了地基,该工法获得2025年度青岛市房屋建筑工法;另外地下存在多条国际海缆,因属国家级关键设施无法迁移,项目部组成攻坚团队,施工前采用“钢板桩支护+混凝土上盖”专项保护工艺,在保护了既有线缆的前提下,大幅缩短了作业周期。
袁廷威告诉记者,该项目单位面积承载力是普通住宅项目的5-10倍,最高达2吨/平方米,楼栋最高达23.9米,结构构件尺寸大,含钢量高达163千克/平方米。为解决承载力问题,项目部广泛调度资源,人材机全面统筹,高密度作业,仅盘扣用量达3000吨,最高月用工量达到4500工日。
高效执行交出高效履约答卷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确保各个工序之间能够高效衔接,实现“支护、主体施工、防护作业”这三个关键环节的工序穿插,通过精细化管理,显著加快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速度,确保项目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全方位利用BIM模型进行土建、机电、装饰装修等多个专业碰撞检查,对存在冲突部位及时反馈设计进行调整;针对重要的施工工艺,进行BIM可视化交底,提高现场施工质量及效率。
据袁廷威介绍,接下来工程将全面进入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还将面临机电安装工程复杂等问题,项目部全体员工将科学统筹、精细管理,确保项目高效履约,高品质投用,为强化青岛市“东北亚-美洲”国家数据枢纽地位提供强力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