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高大衔接班”背后的焦虑,该怎么治?

近日,“高大衔接班”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在北京海淀区的一间教室里,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与家长挤坐一堂,他们要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提前抢跑”。这样的场景,让人对这些年轻学子生出几分心疼。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本应是青春里最舒展的时光。学生们或许可以在晨曦中自然醒来,抚慰多年苦读的疲惫;或许可以背上行囊,在远方的风景里拓宽视野;或许可以学几道家常菜、练一手好厨艺,为独立生活储备技能;又或许可以尝试一份兼职,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滋味……可谁能想到,他们还要马不停蹄地走进衔接班,提前啃起大学课程的书本。

这种“高大衔接班”热潮,本质上是教育赛道上“抢跑思维”的又一次延续。“提前学”成了很多家长们眼中的“安全牌”。而某些教育机构恰恰抓住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将本该充满探索与包容的大学学习,包装成了需要提前备战的“战场”。

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高大衔接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学强调独立思考的深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下不少衔接班却将大学课程简化成知识点的提前灌输,这不仅会透支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期待,更可能固化他们被动接受的学习思维,让他们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真正的“衔接”,从来不是知识的提前填塞,而是学习方法的主动调整、心理状态的积极转换和生活能力的逐步提升——这些关乎成长的核心素养,是衔接班所难以教会的。

部分衔接班已偏离了教育的初心。一些机构随意拼凑课程内容,把“衔接”做成了流于形式的知识拼盘;家长付出高昂学费,学生耗费宝贵假期,换来的可能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甚至是与大学教育理念相悖的错误引导。一些高校也加入其中,推出收费不菲的衔接课程,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让他们对“成功路径”的认知愈发单一。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学本该有的多元包容与自由探索精神被悄悄消解。

破解“高大衔接班”的迷思,需要多方形成共识与合力。高校应主动完善新生入学适应体系,通过系统的新生引导课程、实用的学习方法讲座、贴心的学长帮扶计划等,帮助新生平稳过渡,让家长和学生不必依赖外部机构;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这类衔接班的监管,规范其宣传话术与教学行为,严厉打击虚假营销;而家长更需要放下“抢跑焦虑”,给孩子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假期。

大学本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可能性的阶段,与其让学生在衔接班里提前消耗学习热情,不如让他们享受片刻的从容与自在。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赢在起点”的急功近利,而是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让每个生命都能按自己的节奏生长。(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吕靖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