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9日讯 乡村之美,在细节处见真章。如今的青岛胶州农村,正以一场深刻的环境变革,书写着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的蜕变故事。
污水变清泉 旧貌换新颜
盛夏时节,漫步在胶州市胶东街道的大麻湾二村,座座庭院整齐划一,道路干净整洁,荷花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池边乘凉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在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路上随处可见的污水、垃圾,夏季密布的蚊虫,而这一切转变的背后源于近些年来胶州市深入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过整治,村里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获得了巨大的改善。
“以前路过村西头都得捂着鼻子走,现在荷花池成了咱村的‘知名景点’!”大麻湾二村的村民罗万辉自豪的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的污水处理模块,每天能“消化”300吨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清水先入荷花池沉淀,再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洒水,一年能省下近2万吨自来水。这个集治污、景观、节水于一体的“生态链”,是胶州市“污水治理+资源利用”模式的生动实践。
“刚开始建污水处理模块时,有村民担心占地方、有噪音。”大麻湾二村党支部书记李光照回忆道,“现在好了,建成之后不仅环境干净了,夏天蚊子都少了,傍晚大家都愿意来池边坐坐。”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在里岔镇宋家庄村,村民们至今记得挑水沟的“黑历史”——淤泥堆积、蚊蝇滋生,曾是历任村干部的“心头病”。2024年,村集体牵头、村民自愿集9万余元,将1500平方米的废弃沟塘改造成月季公园,栽植丰花月季、蔷薇等20多个品种,昔日“龙须沟”变身村民议事、孩童游乐的公共空间。“现在傍晚都来这儿散步,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常回家看看了。”村党支部书记刘炳军说。
“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心里特舒坦。”宋家庄村村民刘炳学笑着说,“以前孙子回来总说村里不如城里干净,现在每次回来都要在月季公园玩到天黑才肯走。”
创意“微整治”边角见匠心
“这些旧砖居然能派上大用场!”走进洋河镇相沟村,村民们对房前屋后的变化啧啧称奇。过去堆积在巷口的沙石、废砖,被工匠们巧妙组合:220米长的围村路花池用旧砖垒砌池壁,900米的临街墙面用彩石拼出农耕图案,就连墙角闲置地块也种上了波斯菊、百日草。这一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乱堆乱放的老大难问题,更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美化的双重效益。村主任闫炳全告诉笔者,“村民参与维护,都很上心,现在花池里的花都是大家轮流照看。”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正是胶州市“微整治・精提升”理念的落地体现。通过梳理村庄边角地、闲置地块、卫生死角,当地引导村民创意设计“微景观”。在胶东街道,残垣断壁改造成“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在铺集镇,废弃猪圈变身“农耕记忆”小广场;在胶西街道,房前空地开辟出“共享菜园”。截至2025年7月,全市已打造此类微空间230余处,用“绣花功夫”让乡村颜值持续提升。
机制促长效 共治聚合力
环境整治既要“一时净”,更要“长久清”。在里岔镇河北村的“信用超市”里,村民韩廷义用30积分兑换了一袋面粉。这些积分来自她参与村内道路清扫、垃圾分类督导等志愿服务。“扫扫院子、捡捡垃圾就能换东西,还能上村里的‘红黑榜’,谁都不愿落后。”韩廷义说。
“我们村的‘信用超市’每月5号开门,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刚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参与,现在每次都有几十人。”河北村村委会主任许文学介绍,“积分不仅能换东西,还和评先评优挂钩,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这种“劳动换积分、积分兑物资”的模式,源于胶州市2024年推出的“信用+人居环境”治理机制。通过建立信用积分体系,将垃圾分拣、污水管护等纳入村规民约,全市已有86个村建成“信用超市”,累计发放积分12万分,带动3.2万名村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与此同时,“六边”整治(宅边、村边、路边、水边、沟边、田边)、“一图一牌一街”等创新机制同步推进,形成“村干部带头干、村民跟着干、能人示范干”的共治格局。
2025年以来,胶州市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万余吨,治理 “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1600余处,整治残垣断壁170余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从“一时改善”到“长效保持”,胶州乡村正在实现从环境革命到观念革新的深层转变。
2025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之年。胶州市将在北部片区推进“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在南部片区推广“粪污资源化+有机种植”模式,在东部片区打造“文旅融合”美丽庭院集群。“我们不仅要让乡村‘面子’光鲜,更要让‘里子实在。”胶州市农业农村局人居办负责人徐军表示,胶州市已建立“一村一策”长效管护台账,通过专业化保洁队伍+村民自治相结合,推动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通讯员 刘炳美)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