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子尝试用孩子气的眼睛和心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一本童诗集,关于童年时间的“答案之书”
1925年,俞平伯回忆童年生活的诗集《忆》出版,丰子恺作插图,朱自清写跋。这本大咖联名款诗集,因其对童年场景的描写,常被视为中国现代童诗的萌芽之作。其中诗与画的结合,所呈现的儿童生活的烂漫与温暖,今天读来依然意趣盎然。
关于童诗,普遍存在一种概念上的误读,或以为它是孩子写下的天真诗句,抑或仅仅是低幼年龄群体专属的童谣。而大咖们对此小众门类的介入,则使纯真素朴的“诗心”为所有人共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具有诗歌韵律的童话,冰心写给孩子的散文和诗歌,及至四五十年代,诗人臧克家、艾青的诸多诗作,皆可作为中国现代童诗的先导。
一百年过去,童诗的创作风格日益多元,其兼具的文学性、趣味性与智性却从未改变,在一切皆数字化的时代,“诗心”的养成愈发弥足珍贵。2025年,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名单中,唯一斩获诗歌类奖项的童诗集《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传递同样的童诗旨趣,而诗集的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子,则赋予童诗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内涵——
“在收到世界的邀请之前/我们在哪里呢?/……/当我们被花朵、鸟兽、种子和风/装饰起来的世界深深地吸引/我们便成了这里的客人/人是世界的客人/在回到自己的原点前/要开开心心礼貌地/做客呀”。在《世界的客人》里,诗人向孩子们讲述人与世界的关系;
《最好的年纪》是一位老人回顾一生的兴叹,也是他以自己的经验告知孩子的人生秘密:“当我活到知道忧伤的年纪时,/原来忧伤真的让人很忧伤。/当我把童年全部过完,/我才知道人真的会长大。/……当我开始怀念一个人的时候,/我知道了有的人会一直活在记忆里。/当我活到脸上出现皱纹的年纪,/我就经常告诫自己不要笑。/……/当我的朋友越来越少,/我就回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当我活到一生中最好的年纪时,/我会对自己表示满意。/我现在就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活到了最好的年纪。”
还有《变老的诗》里孩子暂时无法知晓的答案和理解的命题:“是长大后的变化更糟,还是/永远保持孩子的心思更糟?/也许没有一个答案可以往里套。/除非有一天,我受到严重的打击——有人抢走我心爱的糖果,/让我从此对世界无比失望,伤心到老。”
你会在诗集中发现一位过来人向孩子敞开心扉,讲述年龄、时间、衰老、记忆、悲欢、战争、牺牲以及终将到来的死亡。诗人试图“让孩子从老人那里学习生命的含义,让老人从孩子这里重温生命的纯真”。自感已步入人生衰老阶段的作者,以童诗为引,创造生命两端间的一次“对话”。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诗集,诗人说,他是用孩子气的眼睛和心去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希望借这些童诗与自己和解,与所爱的人们一起留在他们最好的年纪。诗集中有诗人的哲思,如他在《老人的提问》那首诗里写下的那句与书名同义又不尽相同的“我好像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一样,在他看来:在宇宙的尺度上,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有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风景,走不完的漫漫长路,以及无法知晓的答案。“好像”二字是在告诉所有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答案本身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究独属于自己的答案的过程。
显然,童诗并非只是孩子的童话,它是一种世界观,是诗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他试图给予读者的一本童年时间的“答案之书”。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子在童诗集《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获奖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希望通过这本诗集,让所有大人能够看见自己的内心,而孩子则能从中获得些许关于生命由来的答案。在他看来,只有始终保持孩童一样活泼生动的澄澈心灵,才能拥有一双对万事万物具有好奇心与同情心的眼睛,令作品和人生都充满新意。
写给所有人的童诗,连接生命的两端
现实生活中,老人和孩子的交流会坦率而天真,老人会告诉孩子一些世界的秘密,孩子也会告诉老人自己知道的那些秘密。
青报读书:读这本诗集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那首与书名“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同题的诗,结果并没有找到。它隐藏在名为《老人的提问》的诗作结尾,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老人并不十分笃定的自语:“我好像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是作者的心声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童子:这个问题挺有趣,因为也有别的朋友对此感到好奇。这本诗集中的部分作品,首先是用《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作为组诗标题刊发在《十月少年文学》杂志上的。这个诗句是《老人的提问》中的一句,对应《孩子的提问》,在诗集中这两首诗特意一头一尾排序,表现生命的两端。
从对万事万物好奇的孩子到似乎知道所有问题答案的老人,我在想,老人对世界真的没有好奇心、也不再抱有期待了吗,或许并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只要一个人拥有好奇心,他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而孩子呢,他们会给出很多大人不知道的答案。这也是一种“知道”。所以这句话,特别能表达这本诗集的主旨吧。
青报读书:诗集中的很多诗,正如后记中所言,是用了孩子气的眼睛和心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它们并不仅仅写给孩子,而是想要写给所有人。是否有某种具体的经历或是思考促使您写下这些诗句?
童子:关于儿童文学,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大人也要读儿童文学。既然如此,在写作中,除了保证儿童文学自身的特质外,还需要做到足够的文学性。著名作家张炜曾这样谈论过儿童文学:“它既然是‘文学’,就是给所有人看的,而且它的最大长处在于,特别适合少儿看,是这样一种‘大的’文学。”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青报读书:喜欢您诗歌中流露的恬淡气息,像一位老人在与孩子聊天,聊关于时间、万物、爱、痛苦与衰老这些人类永恒的命题,对孩子而言,它们是否过于沉重了?
童子:这本诗集是有一个主题的,就是“赞美老人的智慧,歌唱儿童的天真”。现实生活中,老人和孩子的交流会坦率而天真,老人会告诉孩子一些世界的秘密,孩子也会告诉老人自己知道的那些秘密。
真实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到每个人,不管对方是老人还是儿童,不会因为不说出来就不用去接触和思考。另外,时间、万物等等命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沉重的,孩子们会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我经常从孩子们那里学习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大人们认为沉重的话题。
现代诗歌的阅读,以童诗为引
我们的诗歌传统不会到了现代诗时期就止步不前,等中国原创现代诗中的经典随着时间慢慢浮出水面,现代诗阅读与欣赏也会成为一代代儿童的日常。
青报读书:您曾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据您的个人观察,孩子的语言如何自然具备诗性?
童子:“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句话,不知道是哪位教育家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孩子还没有经过世俗的训练——无论是语法规则还是社会经验,同时词汇量偏少,这让他们的语言带着天然的“破坏力”,打破成人习惯的表达和思维模式。这恰好是诗歌语言最重要的特质,打破语言规范,制造陌生感。
另外,儿童时期无疑是人类灵魂最为天真澄澈的人生阶段,所谓诗性诗心,就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吧。所以,这句话说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孩子,而是我们所有人的童年。
青报读书:您希望孩子们从您的诗作中更多收获什么?想象力?思考力?对于生命情感的感知力?其实我想问的是,在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诗歌,特别是儿童诗,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比之童话、小说,诗歌是否更利于孩子理解这个世界?
童子:我想,诗歌比其他文体更能参与灵魂的塑造。
中国是有诗歌传统的国度。早前觉得这似乎天经地义、没什么可以炫耀的,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诗歌传统,都有对诗歌的重视与热爱。我们有《诗经》《楚辞》,有唐诗、宋词——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小就要接触的经典。
既然如此,我相信,我们的诗歌传统不会到了现代诗时期就止步不前,等中国原创现代诗中的经典随着时间慢慢浮出水面,现代诗阅读与欣赏也会成为一代代儿童的日常,并参与塑造他们的灵魂。而其中,童诗需要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现代诗的氛围。
青报读书:儿童诗的创作是否比之其他诗歌创作更注重律动和节奏?对您而言,创作儿童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童子:从前我们没有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上面提到的古诗,其实大多数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它们能够凭着律动和节奏感,凭着语言的形式消解一部分难度,让孩子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我觉得这是一种优点,当代的童诗写作完全可以借鉴。
对我来说,童诗创作最大的难度是“新意”。童诗的新意,来自看待世界的眼光,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与同情心,只有保持孩童一样活泼生动的心灵,才能拥有这样的一双眼睛,这不是技巧可以弥补的。
回归童年时间,在成熟与纯真之间写作
也许人类在未来确实可以做到这样——生命不须为了成熟而抛弃纯真,童年永远指引我们命运的方向。
青报读书:想知道创作中您与插画师马小得具体是如何合作的?她有询问您关于诗的意象的问题吗?
童子:马小得是我认识已久的好朋友,也在工作中保持合作多年。她是很有天分的画家,各种风格都能把握。这次特意邀请她为我画插画,我给她提了“要求”,就是尽量摆脱她熟悉的技法,使用孩童一样的笔触,简洁,稚拙就可以。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就作品的理解和意象等等做过多交流。最终呈现的效果,我觉得我们,包括出版方九久读书人,都是比较认可和满意的。
青报读书:这次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您的诗集击败了青岛作家高建刚的儿童诗集《我的秋天是蟋蟀做的》,您如何评价这部惜败于您的作品?
童子:相对儿童小说和童话,童诗是小众,本届仅有29部童诗作品参评,作为“小十月”杂志编辑,我读过其中绝大多数诗人的作品集,包括高建刚先生这部,期待有机会读到高先生更多童诗新作。我比较熟悉国内童诗诗人的写作风格,也注意到不同风格的诗人和作品越来越多。
让更多优秀的童诗著作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是出版人和阅读推广人、教育者共同的责任。诗歌比其他文体更直达心灵,童诗写作需要更多的关注。
青报读书:在您看来,儿童诗歌的发展拥有怎样的趋势?对比中外儿童诗的创作,我们有哪些优势与劣势?您能推荐一些您喜欢的中外儿童诗集吗?
童子:虽然发表和出版形势欠佳,但童诗还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诸多作者。童诗在国内发展很快,诸多前辈创作的优秀作品给国内年轻的童诗诗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近些年来,引进国内的世界童诗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年轻诗人已经具备了国际性的写作视野,怎样在学习和继承中发展,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我觉得会是最大的挑战。希望全社会对童诗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我所工作的《十月少年文学》便为原创童诗的繁荣做着努力。
想推荐去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汉斯·雅尼什的童诗集《今天我想慢吞吞》。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语言和想象只构成了诗歌的容器,放进这个容器里的情感和思想,才是诗歌本身。
青报读书:不知为什么,在读这本诗集时,会时常想起《小王子》。我们会发现,大人对于孩子的期许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成长、成熟起来,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复杂人生,另一方面,他们却以文学艺术之名,期冀孩子永远保持孩童般的纯真。您在诗集的后记中提到蝴蝶般的内心成长,是否可以说,这本诗集的要义便是以蝴蝶之心,试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童子:有时候我会想象,如果人人都能保持童年时面对世界的天真热爱、明亮希望,永远不变初心,是不是世界就会更美好一些?战争、犯罪、黑色交易等等就会少一些?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但如果更多人都这样呢?
也许人类在未来确实可以做到这样——生命不须为了成熟而抛弃纯真,童年永远指引我们命运的方向。
青报读书:从这本诗集出版到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作为一名少儿文学刊物编辑,您最近又有怎样的写作计划?
童子:除了童诗,我还写作童话,去年又尝试了小说,觉得很有意思。今年年初就定好的一个主题式童诗创作,希望用一两年时间完成。同时把一些童话作品好好打磨完善。偶尔再写一写感兴趣的小说题材。这样感觉就很完美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童子推荐的童诗书单
《王宜振儿童诗选》王宜振 著
天天出版社 2022版
《我和毛毛》 蓝蓝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版
《草丛里的那个孩子》高凯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版
《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高源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版
《声音里住着小野兽》龙向梅 著 卢心远 绘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版
《如果你也这么想》山叶 著
明天出版社2025版
《今天我想慢吞吞》
(奥)汉斯·雅尼什 著 (奥)琳达·沃夫斯格鲁伯 绘 姚月 译
天天出版社 2017版
《小朋友的国度》
(芬)基尔希·昆纳斯 著(芬)克里斯特尔·罗恩思 绘 劳燕玲 译
天天出版社2023版
《写给你的诗,孩子》
(英)特德·休斯 著 (英)雷蒙德·布里格斯 绘 潘岳 译
晨光出版社2019版
《天真好奇皆成诗》
(美)克里斯·哈里斯 著 (美)莱恩·史密斯 绘 李汀 译
奇想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24版
《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
童子/著 马小得/绘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青岛日报2025年8月20日7版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