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市如何挑大梁?这场会议为青岛下半年冲刺“定调”

盛夏的青岛,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在建厂房、一条条延伸的地铁线、一个个即将投产的生产线,正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在三季度关键节点上,20日下午,青岛再次高规格召开“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研究今年以来全市项目招引建设情况,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以更大力度抓紧抓实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工作。

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

曾赞荣指出,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抓项目、促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项目招引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主动担当作为,务求取得实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继年初“新春第一会”之后,青岛对项目工作的再聚焦、再动员、再部署。也是对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前不久来青调研时,提出“经济大市挑大梁”要求的迅速回应与务实行动。

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交汇点,青岛如何把机遇变成增量、把增量变成动能?青岛给出的答案是——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项目。

01

项目引领,经济大市的硬支撑‍‍

高质量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作为经济大市,青岛深刻认识到,只有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才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勇挑大梁。

今年以来,青岛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

从鳌山湾到灵山湾,从董家口到高新区,一批“链主”级产业项目在今夏迎来里程碑。

物元半导体12英寸晶圆级先进封装专用线完成首批客户产品验证,四季度将实现规模量产,填补国内3D集成技术在算力芯片领域的空白;

思锐智能半导体ALD整机产线6月底交付首批设备,青岛由此跻身国内极少数具备核心装备整机制造能力的城市;

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

青岛城投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近期建成投产,将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5亿元,达产后预计创造年产值约30亿元。青岛城投集成电路精密制造园7月底开工,为重点产业提供专业载体。

青岛在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三大环节同时发力,一条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雨林”正在成型。

人工智能赛道同样火热。

崂山区今年已落地青岛数据集团、中科星图低空云科技、海尔兄弟机器人等27个重点项目,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即将揭牌,新增产业载体35万平方米;

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一二号楼正在加速冲刺,力争在8月底完成竣工验收。项目将深化与华为云、浪潮云等国际化头部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赋能。

绿色能源项目“御风而来”。

6月,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首批方阵并网发电,刷新国内海上光伏“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纪录;

7月,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总部选址确定,将建设年产200万千瓦主机整机制造基地;三峡、华电、华能三大央企同时在青布局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集群,带动塔筒、叶片、海缆等配套企业集聚。

预计到2026年,青岛海上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一条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呼之欲出。

生命健康产业捷报频传。

国药集团BIO-PARK生命康城在青岛高新区投入运营,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基地一期主体竣工,百洋制药三期启用后年产能增至56亿片/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三期同步推进。

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一期外景。

“中国康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起势,康复医疗、健康管理、康养地产多业态融合,青岛正成为北方地区医康养资源最富集的城市之一。

02

政策赋能,抢抓国家战略新机遇

自去年起,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我国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1459个“硬投资”项目已有序实施。

面对中央稳增长、扩内需等方面一系列增量政策,青岛各级各部门抢抓机遇,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带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源投向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

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官路水库,就是青岛“两重两新”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这座总库容2.11亿立方米的“超级水库”已进入主体工程冲刺阶段预计今年12月全面竣工。

水库建成蓄水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单渠单库的供水局面,与棘洪滩水库一起,形成大都市供水“双保险”,保障青岛拥有120天以上的水源储备能力。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保障同步创新。

在抢抓国家政策红利的同时,青岛也不断强化精准供地、规范储备、高效审批、财政金融等要素保障,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服务质效。

以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为例,2024年10月,项目用海获批;同年12月,打下海上第一根桩基;今年5月30日,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预计2025年12月,项目将建成投产。

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

项目高效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各环节的紧密协调、配合。

在土地、规划等要素保障方面,今年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创新推出简化用地预审、支持重大项目先行用地、分类保障新增用地指标等15条精准措施,提供高质效的土地规划服务保障。

在金融要素保障方面,前6个月,我市新增授信3384.32亿元、新增放款1280.94亿元;全国首创、联合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接各区市,满足各区市在盘活存量资产、维护金融稳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03

培育新动能,谋划未来发展新格局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在全力保障新建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提速、竣工项目投产的同时,青岛全市上下积极招引、策划更多优质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深谙此道,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

市委书记、市长轮流带队赴日韩、港澳及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招商;

发布青岛国资国企招商蓝皮书,一次性推出73个混改、产业合作项目;

5月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35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176.5亿元;

6月港澳山东周签约11个项目、总投资14.44亿美元;

7月赴新加坡、东京举办现代海洋、绿色低碳专题推介会,促成液化空气氢能综合利用、伊藤忠海上风电运维中心等15个项目落地。

除了外出进行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策源项目的重要路径。

去年,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正式实施,从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关键群体、聚焦关键环节、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做出指引。

近期,青岛市科技局围绕十条措施中的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五条举措,选出33家揭榜单位作为试点机构。这些揭榜单位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效应。

围绕重点产业链,通过龙头项目的落地,天然向城市引入高端产业资源。

在物元半导体项目首台光刻机入驻当天,物元集团与华通创投合作的国内首支“3D集成电路产业发展CVC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

同时,物元项目所在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与合肥欣奕华、杭氧集团、上海正帆科技等3D集成电路制造上下游企业签约,合力打造安全可控供应链,助力国产装备创新升级。

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

依托奇瑞、一汽等龙头企业,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今年新引进润生机械、裕利重工、创融信达、威孚力达等4个项目,另有近20个项目在谈。

潮起胶州湾,风劲好扬帆。

随着下半年“冲锋号”吹响,青岛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扎实的作风,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把“时间表”变“计程表”,在国家战略中勇挑大梁、在全省大局中勇当排头,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更精彩、更厚重的“青岛答卷”。

记者|王萌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