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项目顺利结项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3日讯 “近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项目顺利结项。这批承载着胶东半岛独特寺观壁画艺术风格、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历经岁月洗礼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辗转保存,在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牵头,联合多方机构采用“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开展的保护修复工作中重焕生机。此次项目不仅通过科技手段与创新工艺解决了壁画保护的诸多难题,更融入数字化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理念,探索出文物保护修复的新路径,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守护写下生动注脚。

日前,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实施的青岛市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正式结项,这是我省壁画文物保护领域在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再次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注入新活力。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清代壁画属二级文物,绘制于清中晚期,以宗教人物与故事为题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生动展现了胶东半岛独特的寺观壁画艺术风格。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为避免这批珍贵壁画遭受战争破坏,从一处道观墙壁上揭取了壁画并封存,于1952年转交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为保护好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组建了一支涵盖文物修复、检测分析以及数字化保护的专业团队,联合青岛市博物馆、青岛电影学院,采用文物本体保护、数字化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开展工作。

保护团队运用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衍射微区面扫、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科技手段,对壁画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深入了解壁画地仗层成分、颜料种类及病害成因,为项目实施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为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能精准还原,技术人员依据原切割缝两侧的绘画线条和色泽高精度比对,仔细拼对画面,并创新采用航空材料蜂窝铝板搭配软木缓冲层,涂抹麻刀灰并粘贴碳纤维布增强韧性,为壁画构建稳定的力学结构,圆满解决了支撑体易变形的问题。

数字化保护借助高精密设备对壁画进行全程数字化信息化采集,运用AI技术进行虚拟修复,弥补壁画因切割造成的缺损,确保壁画内容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为实现壁画的长效保护,项目组精心定制了展储一体的木质囊匣,并在囊匣边缘设置通风口,为壁画营造稳定适宜的储藏环境,从源头上预防文物再次受损。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的圆满结项,是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践行文物保护使命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跨机构协作和多学科融合,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模式,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