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寒武纪股价20CM涨停,市值突破5200亿元,收盘报1243.20元/股,与贵州茅台股价相差不足200元。相比2022年4月46元的低位,仅从市值看,未尝不能称为一部《“寒王”归来记》。
梳理市场信息可见,此次寒武纪股价变动的起点,与8月12日一则市场传言相关。当时有消息称其“增加载板、晶圆采购量,下半年业绩将超预期”,受此影响,公司股价当日涨停。尽管寒武纪当晚即发布公告澄清相关传闻,强调信息需以官方披露为准,但市场资金关注度并未降温,随后三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30%,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对“国产算力产业链补涨”的高度关注。
从市场逻辑来看,寒武纪此次受到关注,与国产AI算力产业链的估值逻辑密切相关。
横向对比看,今年以来全球AI算力需求持续攀升,美股算力链龙头企业上半年表现突出,国内光模块、PCB等领域的中际旭创、PCB龙头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近两个月市值也显著增长。而在此前一段时间,受前期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寒武纪在本轮算力产业链上行行情中启动相对较晚。
这种国内外、板块间的估值差异,使得其成为部分市场资金关注的标的。据龙虎榜数据显示,仅8月12日,方正证券某营业部席位就净买入了10.86亿元的寒武纪股票,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更深层次来看,此次市场关注的核心逻辑,源于国内高端AI芯片领域的供需格局与国家战略导向。
从需求端看,暴涨的算力需求推动全球芯片产业迅速上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谷歌、Mata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上调2025年支出预算,以用于支持AI战略和云业务的扩张。根据德勤的相关统计数据,预计到2027年全球AI芯片市场将达4000亿美元,保守预计1100亿美元。中信证券则更为明确的指出,预计国内各家大型云厂商在日均token消耗达到30万亿token时会感受到算力紧张,在达到60万亿token时会开始出现一定算力缺口,国内算力硬件市场仍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在供给端,当前全球高端AI芯片市场仍由英伟达等海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虽在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方面加速追赶,但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等方面与国际龙头仍存在差距。随着The Information等多家媒体报道英伟达H20实际生产存疑,更强化了市场对国产替代必须提速的预期。
在此背景下,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具备7nm制程云端AI训练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其产品在工艺、性能、功耗等方面与英伟达、华为昇腾等企业的云端芯片产品存在可比维度,这使其成为资本市场对“国产AI芯片替代”预期的重要关注对象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此前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也为市场提供了基本面参考。
财报显示,寒武纪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12.8亿元的营收规模;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环比增速达31%。尽管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这些数据仍处于企业成长的阶段性阶段,但主营业务实现盈利,标志着这家曾以高研发投入、阶段性亏损为特点的芯片企业,逐步进入订单兑现与业务发展的新周期,这也为市场对其长期发展的预期提供了一定支撑。
此外,8月21日DeepSeek官宣DeepSeek-V3.1模型,并提及该模型采用的UE8M0FP8参数精度是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而目前国内具备FP8支持能力的企业除寒武纪外,仅有华为、摩尔线程、燧原科技等少数几家,这一技术动态也成为市场关注的因素之一,或对22日公司股价涨停产生一定影响。
政策鼓励、自研替代、市场催化、营收拐点……在科创板缺乏“情绪锚点”的2025年夏季,这些变量集体指向了寒武纪,使其在资本市场的声量迅速膨胀。
不过,客观审视寒武纪的发展现状,其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忽视。一方面,相比全球产业链的绝对龙头英伟达,寒武纪既没有CUDA这样成熟的软件生态,在硬件上也还有短时间难以赶上的差距,这让其在全球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
在国内市场,寒武纪亦需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GPU市场中,英伟达占据70%的份额,华为昇腾以23%的份额位居第二,在“国产替代”的赛道上,华为昇腾已形成较强的市场基础。能不能拿到更有的“入场券”,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是寒武纪接下来必效须面对的挑战。
当前寒武纪市值突破 4000 亿元,这一估值水平既反映了市场对国产 AI 芯片产业前景的期待,也承载着行业对其技术突破与业务成长的厚望。但对于寒武纪而言,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构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课题。
不过,虽然还远没到能举杯庆贺的时候,但至少4000亿估值的寒武纪,应该有底气去应对技术迭代、供应链成本、生态建设这些“长大的烦恼”了。(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高一铭)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