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治好了“占座”,图书馆“更香”

假期一到,各地图书馆就进入“火爆模式”,座位成了紧俏资源,占座乱象也愈发刺眼。一本书、一杯水甚至一张纸条,就能把座位“圈占”大半天,想学习的读者望座兴叹,有时还会因抢座起争执。这看似小事,却严重影响体验,也让图书馆的公平属性打了折扣。

占座问题之所以长期难解,根源有二:一是部分读者公共意识缺位,把“先到先得”当成“占住就归我”,哪怕离开半天,也不愿让出座位;二是过去一些图书馆管理偏“软”,多靠口头劝说,缺乏刚性约束,不自觉者没有代价,占座自然愈演愈烈,造成公共资源白白浪费。

好在近期多地图书馆主动破局,拿出了不少接地气的新招。深圳图书馆推出“红绿提示单”制度,在非用餐时段离座超30分钟、用餐时段离座超60分钟的座位,将会被工作人员贴上绿色或红色提示单,表明该座位将给其他读者使用。杭州萧山图书馆更有意思,用沙漏计时,读者发现空座位就能申请放沙漏,若30分钟没人回来,自己就能坐上。

这些办法受欢迎,关键是把“多久算占座”说透了——既不耽误大家接水、上厕所的短时间需求,又能管住长时间占座的任性,让规则一目了然。

管好占座,核心在“刚柔并济”。“刚”是守住底线,比如上海图书馆规定,三次违约就暂停30天预约权,谁也不能破坏规则;“柔”是讲情理,武汉东西湖区图书馆会灵活调整,比如午餐时间自动延长评估时长,不搞“一刀切”。这种思路既约束了少数人的不自觉,又让多数读者觉得贴心,难怪收获一片点赞。

其实,治占座不只是让座位“不闲置”,更要让公共资源“高效用”。就像餐馆讲“翻台率”,图书馆也该让座位“转起来”,服务更多人。过去有些图书馆满足于“不出事”,如今主动想办法提效率,这种从“被动维持”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正是把读者需求放在了心上。

从劝说到制度,从模糊到清晰,图书馆治理占座方式的变化,也是公共服务越来越精细的缩影。这些看似细小的改进,解决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烦恼。希望更多图书馆能学学这些好办法,并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创新,让每一个座位都物尽其用,这也是对公共资源最好的珍惜。(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