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国信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酒店望海楼三楼会议室里,思维的碰撞不断上演、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暨第十二届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此举行。
本届大赛以“因创而聚,向新同行”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指导,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主办,在岛城掀起了又一轮科创热潮。两天时间内,33家初创企业、143家成长企业共携176个创新项目同台竞技。这些项目覆盖五大赛道,与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密切呼应,用硬核技术与前瞻理念勾勒出青岛科技创新的活力图景。
“高手过招”,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基
“7分钟路演+5分钟问答,每一秒都得抓住核心展示!”在备赛的间隙与记者聊上两句,不少企业透露出这样的心声。两天时间里,176个进入决赛的项目按照初创组、成长组两大组别,在5个评审组、2个并行路演室展开线下角逐,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项目的独到之处。
本届大赛青岛赛区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环保”五大产业赛道,共有282家企业成功报名参赛,其中包含高新技术企业128家、2025年度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90家,凸显了青岛科技型企业在关键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经过7月中下旬初赛的线上评审筛选,参赛企业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分初创组、成长组两大组别进入决赛,展示着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基的实力。
现场,两大路演室同步上演着“高手过招”。翻开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的参赛项目名单,AI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汇:山东青博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AI的焦化工业大脑”、青岛万灵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神经心理发育AI护航”等项目,无不展现着AI技术在不同领域的落地能力。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山东墨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半导体智能超声检测设备”、青岛鹏晟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的“面向特殊需求的多波束移动探测国产化解决方案”等项目则凸显了青岛在相关领域的创新积淀。
生物医药赛道更是不乏“硬科技”——康道(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青岛复杉生物的“可降解骨与关节蚕丝材料及医疗器械开发”、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以种适地,良种配良技—打造盐碱地彩色小麦乡村特色产业路”等项目,面向人民身体健康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了临床痛点寻求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初创组企业虽成立时间短,却充满亮眼创意。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光合固碳绿色合成番茄红素”项目,以微生物合成法把番茄红素获得成本降低90%,既能实现经济价值,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生物制造业绿色发展。蒂格莫尔(青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氧化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超薄纳米片”项目,为新能源材料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中科星图低空云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则通过平台化布局,为青岛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项目都展现着青岛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新生代”蓬勃的发展潜力。
打造平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资源对接的平台。”对于不少首次参赛的企业来说,此次大赛是一个资源汇聚、加速成长的创新平台。一方面,评委中有不少是投资机构的负责人,他们以独到的市场眼光对项目进行打分的同时,也筛选着值得投资的“好苗子”。不少企业负责人现场便与投资机构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初步投资意向。另一方面,大赛延续“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助力”原则,用真金白银的补贴奖励获奖企业。
据了解,为奖励创新项目,青岛市设立创新创业大赛专项奖励资金,对获得青岛赛区决赛一、二、三等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资金奖励。同时,对获得青岛赛区一、二、三等奖的区内核心企业,青岛高新区将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大赛奖励。此外,大赛还配套“青科贷”贴息、浦发银行信贷支持等金融政策。例如,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的企业可享受“青科贷”支持,可任选一笔不超过1000万元的贷款,用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和经营发展,在完成还本付息后申报贴息资金,市级财政最高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时最新同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予以贴息。
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赛搭建了“政、产、学、研、用、金、服、城”多向对接交流平台,发现优质企业和团队、发掘源头创新与早期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从AI大模型到海洋装备,从生物医药到绿色材料,176个项目的比拼,不仅是青岛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城市“双创”生态的生动缩影。正如评委们不约而同作出的评价:“青岛参赛项目的技术落地性强、团队专业性高,尤其是在海洋科技、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明显,期待这些项目能在青岛扎根成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