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7日讯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在青岛城市记忆中,纺织工业不仅是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与荣光。如今,在市北区南宁路25号,一座始建于1990年的老厂房——原青岛服装二十五厂,正以“设计宇宙”的新身份焕发新生。这里不仅是近百位新锐设计师成长的“摇篮”,更以行业先锋姿态,重构时尚产业生态链,成为市北区推动工业遗产活化与设计产业升级的生动样本。
老厂房里创意涌动
走进南宁路25号“设计宇宙”,老式缝纫机、压衬机与绿植环绕的咖啡厅、创意时尚的服装秀场“拼搭”,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尽入眼帘。
据了解,青岛服装二十五厂诞生于1958年,曾以工装制作闻名全国,鼎盛时期年产服装超百万件。2016年,产业升级、生产线外迁后,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一度沉寂。在市北区科技局、区工信局的指导下,“时裳汇”服装产业孵化器联合青岛本土设计团队启动改造工程,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与工业元素的同时,植入时尚设计、创意孵化、文化展示等新功能。
“我们尝试借鉴‘科技孵化器’的模式打造‘设计师孵化器’,致力于从生产、销售到品牌运营的全产业链环节为设计师赋能,持续深耕时尚领域,以实际行动推动时尚与设计产业的创新发展。”园区运营负责人江世祥介绍,以“让所有人都穿上好设计”为理念,如今,“设计宇宙”已经汇集了300个全球独立设计师品牌和700位主力中国市场买手。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优秀设计师张卉山、李文杰、刘超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设计师们的作品,还有不少青岛本土长出来的新锐设计师的品牌,比如,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品牌“山谷少年”、青岛国际时装周金奖“不裁”、新锐设计师品牌“KELLY.by.DF”等。如江世祥所说,“设计宇宙”就是要做潮流引导者,风尚制造者。
行走厂区,全产业链环节的赋能从其功能分区可见一斑。
一楼,众多知名设计师品牌的服装在此云集,既有新中式服饰,也有融入“新新人类”元素的个性设计,更有以“青岛礼物”为代表的城市符号文创产品。一楼一侧设置的咖啡厅也别具特色,咖啡机形似蒸汽机的机身,据说是由原国棉一厂老职工手工改造而成,既怀旧又新颖。“最初,这个咖啡厅主要面向内部设计师,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今年我们决定将这一空间向公众开放,希望借助咖啡厅这一纽带,吸引更多周边的年轻人走进来了解我们,感受这里的创意氛围。”
楼上是创意工坊。二楼,原“花手箱”版师团队转型为版型数据库,为新锐品牌提供日式立体剪裁支持;三楼,70余家企业和48位合作设计师品牌工作室在这里扎根;五楼小型工厂里缝纫机吱吱作响,工人师傅们正分工有序地按照设计图制版。除此之外,四楼还开辟出“未来秀场”,利用厂房落地窗打造自然光T台。截至目前,这里已经开展过投资分享会、艺术沙龙、品牌联名等活动,年均举办12场发布会。
全产业链服务赋能
在“未来秀场”靠窗的一侧,记者注意到,多台老式缝纫机被保留下来,变身咖啡桌;长条的条幅从屋顶悬落而下,上面的slogan耐人寻味——“在三十年前的缝纫机上,喝一杯三分钟前现磨的咖啡”“无论何时,缝纫机都是设计师们最好的朋友”。
其实,在这个由老厂房变身而来的时尚空间里,像这样充满温度的改造细节并不少见,而这一切,都源于江世祥对这里的深厚情感。“我母亲曾是这家老厂的负责人,我在这里长大,缝纫机的‘哒哒’声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当往日繁忙的车间渐渐沉寂,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不舍。”在他看来,自己要做的不仅是让老厂房重新响起机器的节奏,更要让潮流服装从这里走向世界。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不少前来试装、选购的顾客。“在网购的冲击下,服装线下实体店还能很好地生存吗?这些品牌是否会开设自己的直播间,借助线上流量提升品牌认知和销量?”面对记者的疑问,江世祥解释,这些设计师品牌主要通过私域流量销售,前期已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对于新晋设计师,园区也会协助他们通过私域活动引流。他强调,这些设计师普遍重视“私域流量”,并不会将直播带货作为主要宣传渠道。一方面,设计款服装不像流行服饰那样可大批量生产,难以满足“爆款”所需的产能;另一方面,他们也难以承受网购带来的高退单率压力。
在园区一楼“C位”,KELLY.by.DF国风品牌服装陈列,引人注目。“老厂房的层高和采光适合服装创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产业链‘活水’。”作为“设计宇宙”今年重点孵化的品牌,KELLY.by.DF国风品牌主理人、新锐设计师董芳告诉记者,其团队通过园区提供的高端版样缝制团队,将国潮新中式元素融入高定时装,部分时尚单品售价突破万元仍供不应求。
“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打版试样、面料严选等细节的反复雕琢。在这里,我们打造了集研发、设计、定制、电销、创客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可以为行业内创业者提供成熟配套的产业链服务。”江世祥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宇宙”的成功,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焕新,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赋能”的路径,将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
这一“创新样本”也开始走出青岛。连日来,江世祥正在筹备中国服装博览会上的分享,9月初,他将在上海和同行们探讨服装行业如何借力细分社群实现用户深度运营和场景化销售,并将“设计宇宙”的探索经验输出。
据了解,下一步,园区还将帮助设计师们打通路、做销路,拓展海外市场。此外,园区还将把“设计+”产业链延伸至文创领域,精选青岛制造中的优质产品,打造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青岛礼物”IP伴手礼。
“设计宇宙”的实践证明,老工业厂房的转型,需要尊重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当缝纫机的节奏演变为创意产业的脉搏,这座城市的时尚野心,正随着老厂房的钢筋骨架一同向上生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实习生 车芳如)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