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9日讯 近日,青岛中山路与湖南路交叉路口的“红塔大楼”正作为“青岛计划”的新版块,尝试打造属于这座城市特有的经典打卡地。
“众所周知,青岛百年历史中,建筑是城市的重要遗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城市的快速变迁,青岛独特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而非延续的文化,这正是当下青岛的文化挑战。”设计师刘恺介绍,这座惊艳而华美的红色塔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风云,矗立在青岛百年间最风起云涌的中山路。自1904年建成起,始终被用于出租办公或开设商业设施,相宜洋行的进口商店,矿泉水厂的创业梦想、留美牙医的西式诊疗、中国人开办的至诚药房,这一切都在这栋建筑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记。中山路17号不仅是一栋德式老楼,更是青岛早期商业精神的缩影和城市生长的缩略图。
“我们没有一味的去强化所谓的建筑本身的厚重的历史,因为建筑承载的不只是那些严肃的故事与有关建筑的形制,每一栋建筑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纪念碑,更重要的是基于这栋建筑所延续的情感,以及与街区的链接。我们强化了塔楼的标志性元素,并从建筑华丽的元素里提炼出茛苕叶与雕花元素融入了14世纪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装饰艺术,并设计了一系列与红塔大楼建筑以及古典装饰植物有关的产品,强化了建筑的IP与空间链接的美感,我们策划了青岛建筑100专题,将青岛的100栋重要建筑设计成年轻人与大众喜欢的商品,并绘制了详细的青岛建筑地图放置于空间之中,让空间与商品的文化叙事形成呼应。”刘恺认为,塔楼的位置本身就极具意义:如同上海法桐掩映下,淮海中路与武康路等交汇的五岔路口上的武康大楼,成为如今上海的文旅象征。
红塔大楼位于湖南路与中山路的街角,亦是中山路乃至老城区最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在保护建筑外立面的同时,他们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如灿阳般炙热的鲜明红色入口,希望以此建立街角的公共性,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红塔大楼,让红塔大楼不只是一栋建筑,更成为这条街区最重要的入口与象征,让这座守望街角百年的建筑,能如海上繁花般永远绽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