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母婴室变育婴室“共同育儿”化为行动


  近日,北京朝阳大悦城将母婴室更名为育婴室,引发公众热议。改造后的育婴室设置了自动门和隔帘,分隔哺乳区与换洗区,既保护母亲的哺乳隐私,也方便父亲走进来为孩子换尿布、冲奶粉。从“母婴”到“育婴”,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变,蕴含的却是社会育儿观念的深层改变,更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向前一步。

  过去,母婴室解决了哺乳期妈妈在公共场所的隐私难题,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但随着育儿场景的多元化,“仅限女性”“男性止步”的母婴室单一设计,逐渐暴露出对“奶爸”群体需求的忽视。当男性独自带娃出门,孩子需要换尿布、清洁时,既不能闯入女性专属的母婴室,又难于在公共卫生间找到合适空间,这种尴尬处境,本质上是公共服务未能跟上家庭育儿模式的变化。如今,育婴室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区,让公共空间真正服务于所有育儿者。

  同时,育婴室是对“育儿即母职”固有观念的柔性打破。长久以来,“带娃是妈妈的事”这一认知,将大部分育儿责任压在女性身上。从孩子出生后的哺乳、哄睡,到出门时的换尿布、喂食,人们习惯将这些工作归为“妈妈的职责”,甚至连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无形中将父亲排除在了育儿职责之外。母婴室改为育婴室,强调了育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父亲角色不应被边缘化。

  从更深层次看,育婴室的升级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生育友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让育儿更轻松的细节构成。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育儿补贴、延长产假、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等政策,减轻了不少家庭的负担,育婴室的升级则从微观层面回应了育儿家庭的真实需求,促进整个社会对生育的友好接纳。

  当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职责成为社会共识,共同育儿才能真正从口号走进现实,育婴室里的小改变,将成为推动家庭关系更和谐、社会文明更温暖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