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8日讯 近日,2025年全市绿色增粮暨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基地集中观摩活动举行,70余名市、区、镇三级农技推广人员与种植主体代表齐聚,带着“学技术、提产量”的期待,走进大场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沉浸式感受“五良融合”带来的增粮新变化。
“大家凑近看,这块玉米地的株距是不是比常见地块密一些?”示范区田间,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马洪君率先开讲“田间课堂”。他弯腰拨开玉米叶,手指着根系发达的植株朗声介绍:“这是咱们新区重点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每亩株数控制在5000株,实行‘宽窄行’种植,增加透光透风,预计产量比周边传统地块高150公斤。”
人群中,大场镇种植户范作明听得格外专注,他种了500亩玉米,往年总犯愁“种密怕倒伏、种稀产量低”。范作明忍不住举手提问:“马老师,俺家地是沙质土,保水保肥差,要是搞密植,水肥能跟上吗?”马洪君当即领着众人走到田边的滴灌带旁,捏了捏黑色滴灌管:“这是咱们为沙土地定制的滴灌系统,每20厘米一个滴水孔,铺设时缩小间距,水肥能直接送到玉米根系旁——不仅省水30%、省肥20%,还能避免养分流失。”
不远处,另一位高级农艺师王艳平正围绕“三改三提”技术展开现场教学。她蹲在田埂上,从土里拔出一株玉米,指着根系周围的土壤解释:“‘改稀植为密植提穗数、改粗放施肥为精准施肥提效率、改人工管理为智能管控提效益’,这‘三改’不是盲目改,得跟着土壤肥力走。再配上智能水肥一体机,手机上就能看土壤湿度、养分数据,老人在家也能管田。”说着,她点开与新区数字三农平台配套的“青西三农”小程序,屏幕上“土壤湿度65%”的字样清晰可见,“昨天系统监测到湿度偏低,自动提醒浇水,现在种地真便利!”
观摩结束后,集中授课在大场镇政府会议室开启。不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参会人员的笔记本上已记满田间要点,投影仪上“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全程绿色防控”的课件格外醒目。4位农业技术专家,结合青岛实际案例,从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粮食高产竞赛规范,讲得细致又接地气。
“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是新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抓手。”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管传鹏介绍,“我们将以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推动集约节约绿色增粮,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光丽 通讯员 叶点)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