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不到7点,即墨区龙山街道上夼村的村道上都会响起熟悉的脚步声。网格员徐绍岩手里攥着那本磨得发亮的网格工作日志,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查。8年来,他的脚步早已丈量过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用“小网格”编织起一张覆盖千家万户的“民生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直抵人心。
“平安哨兵”把安心送到家
平安是民生的基石。徐绍岩深深明白,网格员的首要职责就是守护一方平安。上夼村一半以上是老人,不少房屋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的网格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家各户的情况:“张桂兰家,独居,高血压,药快吃完了”“刘建国家院外小路有坑,雨天积水”“村西头变压器旁杂草过高,需清理”……从老旧房屋的结构安全到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从每家每户的用电安全到田间地头的泥泞路段,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是他守护平安的“作战地图”。
每天在村里“巡查”是徐绍岩(右)的工作之一。
每年汛期来临前,徐绍岩都会提前半个月开始“地毯式”排查。村里的排水沟是否畅通、低洼处的房屋是否需要转移、防汛物资是否备足,他都一一核实。去年7月的一天,暴雨下了整整一夜,他披着雨衣在村里巡查到凌晨3点。回家后,才发现鞋子早已灌满泥浆,脚底板被磨出了好几个水泡。
防诈骗也是徐绍岩的重点工作。村里老人多,对新型诈骗手段缺乏警惕,他便想出各种“土办法”:把防诈骗知识编成顺口溜,用村广播早晚各播一次;在村委会门口的黑板上画漫画,直观展示诈骗套路;甚至带着印有案例的宣传页,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边给老人扇扇子边“讲故事”。
如今,村里的老人们都养成了习惯,遇到陌生电话或可疑情况,第一反应就是给徐绍岩打电话。“小徐建立了网格微信群,及时发布防汛、防火、防盗、防诈骗等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这是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徐绍岩总是笑着说:“我就是个‘平安哨兵’,只要大家平平安安,我多跑点路、多费点嘴,都值。”
“孩子王”用陪伴织密安全网
徐绍岩还格外关注村里孩子们的成长,上夼村的孩子们都喜欢“徐叔叔”。每到寒暑假,他就成了村里最忙的人——孩子们的“代理家长”和“知心大哥”。不少父母外出打工,假期里孩子就由老人带着,安全问题尤其让人操心。
夏天是防溺水的关键期。村旁的那条小河,是孩子们夏天最爱去的地方,但也是徐绍岩最担心的“风险点”。每年5月开始,他就会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报防溺水知识,在微信群推送安全提醒,挨家挨户发放防溺水明白纸,还自费买了救生圈和长竹竿放在岸边。但他知道,这些还不够,必须时刻盯着。
去年暑假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38℃,徐绍岩顶着烈日在河边巡查。远远看到三个半大的孩子正在河里打闹,河水已经没过他们的膝盖,而不远处就是一个深水区。他心里一紧,立刻跑过去大声制止。孩子们起初还不服气,嘟囔着“天太热了,玩会儿怎么了”。徐绍岩没有发火,而是蹲下来跟他们讲道理:“你们看这河水看着缓,底下暗流可不少,你们要是出点事,爷爷奶奶该多着急?”他又带着孩子们去村委会,播放防溺水教育片,给他们讲救援知识。最后,孩子们不仅认了错,还主动提出要当“防溺水宣传员”,帮助提醒其他小伙伴。
徐绍岩
除了安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徐绍岩牵挂的事。他把村委会的一间空房收拾出来,办成了“假期课堂”,每天下午陪着孩子们写作业、讲故事。“这些孩子就像咱自己的娃,看着他们健康开心,比啥都强。”徐绍岩说。他的手机里存着好多孩子的照片:有孩子们在“假期课堂”里认真看书的样子,有他们在文化广场上放风筝的笑脸,还有带着他们去采摘园体验劳动的场景。这些照片,成了他工作中最温暖的慰藉。
“和事佬”用真心化解矛盾
乡村邻里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小事,可要是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影响和谐的大事。徐绍岩常说:“邻里情就像老面引子,得好好揉捻,才能发起来。”在调解矛盾这件事上,他有自己的“三板斧”:耐心听、公心断、暖心劝。
村民姜大爷和老邹家的纠纷,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大难”。两家的自留地相邻,因为边界问题吵了十几年,从最初的口角之争,到后来互相扔石头、拔菜苗,关系闹得特别僵。之前村里也调解过几次,但都没彻底解决。徐绍岩接手后,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分别到两家走访。
之后的一个星期,徐绍岩几乎天天泡在村里的档案室,翻找几十年前的分地记录,又找到当年参与分地的老会计、老支书了解情况。终于,他在一份泛黄的旧档案里找到了关键的丈量数据。他拿着档案,又找来了卷尺,拉着两家人到地里,一边测量,一边唠家常,又给两人讲起“六尺巷”的故事:“古人都能让地三尺,咱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更该互相体谅不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和耐心终于感动了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和解协议。一场持续多年的纠纷成功化解,两家人握手言和。
这样的调解故事,在徐绍岩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张家的鸡啄了李家的菜,王家的树挡了赵家的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当成大事来办。他说:“邻里和睦了,村里才能和谐,大家过日子才舒心。”他的调解室里,挂着一面村民送的锦旗,上面写着“巧解千千结,温暖百家心”,这正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代办员”让政策落地生根
“小徐,这养老保险咋交啊?我眼神不好,手机上也弄不明白。”“徐网格员,我家孩子要申请助学金,需要啥材料啊?”每天,徐绍岩都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业补贴、残疾人补助……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深知,只有让村民真正弄懂政策、用好政策,才能让惠民春风吹进每家每户。
为了把政策讲清楚,徐绍岩下了不少功夫。他把各项政策整理成“明白纸”,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翻译出来,还制作了“政策二维码”,贴在村委会和村头的公告栏上,村民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各项政策的详细解读和办理流程。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徐绍岩更是提供“上门代办”服务。村民刘大妈常年卧床,去年需要更换残疾证,徐绍岩就拿着她的材料,跑了三趟街道办事处,帮她办好了所有手续。当他把新证送到刘大妈手里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小徐,你比我亲儿子还上心啊!”
低保户姜大爷的事,更是让村民们念叨了好久。去年冬天,姜大爷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个人自负7000多元,这对本就拮据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徐绍岩入户走访时听说了这事,得知老人符合低保特困救助政策后,他当天就帮着整理材料,第二天一早就送到街道民政办。之后的几天,他每天都打电话询问审批进度,生怕耽误了。当收到救助款时,姜大爷拉着徐绍岩的手,半天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
“这些政策都是好政策,可要是没人帮着村民对接,再好的政策也落不了地。”徐绍岩说。他的手机里存着各个部门的联系电话,脑子里装着各项政策的办理流程,村民有啥疑问,他都能第一时间给出答复。他还建立了“政策帮扶台账”,对村里的低保户、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定期上门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如今,村民们有啥政策疑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徐绍岩。“找小徐,准没错!”这简单的一句话,是村民对他最大的信任,也是他最大的动力。
徐绍岩从事网格员工作已经8年了,3000多个日夜,他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每天清晨出门,傍晚回家,周末也多半在村里忙碌,家里的事全靠妻子一人操持。“说不亏欠家里是假的,但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得对村民负责。”徐绍岩说。
一网一格365天,一家一户365事。徐绍岩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村民给他送自家种的蔬菜,有老人在炎热夏日为他送上清爽的西瓜,还有孩子把自己画的画塞到他手里……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了他坚守的力量源泉。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徐绍岩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基层治理的岗位上;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民生之路。在青岛的城乡大地上,还有无数个像徐绍岩这样的网格员,他们用爱心、真心、暖心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的“民生保障网”,用“小网格”托起“大民生”。(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尹超)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