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深度推进,以高质量、多层次为突出特征的老年人生活品质新范式逐步确定。青岛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青岛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数量为238万,居山东省首位,老年人口占比达23.8%。在这种背景下,把体育智能化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相融合,探寻契合青岛地域特色的实践路径,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
体育智能化赋能老年生活的时代价值与理论逻辑
数字技术与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体育智能,对老年人生活品质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主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达成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给不同群体提供精准且具有个性化的体育服务。从老年人的角度看,体育智能有三方面价值:首先,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对身体机能数据实时监测,达成科学健身与疾病预防的目的;其次,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在熟悉的家居环境参与活动,解决健身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问题;再次,以智慧社区为依托构建的社会化、适老化体育生态,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
青岛在体育和养老相关服务融合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作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青岛建成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已覆盖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各类体育场地的存在为智能化改造构建了硬件基础。此外,青岛海洋优势明显且气候宜人,这为老年人进行步行锻炼、游泳、太极拳剑等体育活动创造了理想条件,也为智能体育场景提供了创新支点。
青岛智能体育服务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青岛在老年人体育智能服务的推动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出现了一批成果显著的案例。比如,青岛市北区进行的“智慧健身角”试点建设,场所配备了智能健身测试设备、带有语音引导功能的健身路径等设施,老年人刷身份证后,可免费得到身体评估报告与运动建议;青岛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搭建“云端西海岸”在线平台,该平台设置中国象棋、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医经络养生等课程,其注册学员的数量超过5000人;青岛市体育局组织开展的全民健身云上运动会,线上健步走、居家健身打卡等项目吸引了众多老年人报名参加,高效利用了体育资源,重建了老年人的社会联结。
从实践来看,这些探索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重视老年人的友好型设计。例如,把智能设备操作界面的字体增大,添加语音提示功能,从而减少老年人使用时的困难。第二,加强信息的连通性。部分区市达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智能健身点的数据共享,给老年人带来了“运动处方+医疗建议”的联动服务。第三,强调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引入专业企业运营智慧体育平台,这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然,青岛市老年人智能体育服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一是供需不匹配。部分社区中的智能体育设施功能繁杂,超出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及操作能力,使得设备的闲置率相对较高。老年人急需具备慢性病运动干预和应急救援等功能的设施,然而因为技术成本较高、维护起来较困难,这类设施覆盖率也比较低。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市南区、崂山区等城区,智能体育设施覆盖率较高,但在一些农村和老旧小区,传统健身路径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智能化改造的进度较为滞后。三是数字鸿沟尚未完全跨越。调查表明,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里,熟练运用智能体育App的人占比很少,对二维码、支付宝等功能的交互技术不熟练,制约了服务的可及性。
深入探究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三个层面的矛盾所致。技术层面,智能化的通用设计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差距较大,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针对性技术适配;部门层面,体育、卫生保健等部门未能充分整合资源,导致服务格局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社会层面,有些孩子担忧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会存在一定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参与运动的热情。
青岛市老年人智能体育服务路径的优化选择
第一,构建“老年人友好型”智能体育设施体系。在进行现有体育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时,要遵循“实用、简单、安全”的原则。在社区健身场所投放带有语音播报功能的智能健身器材,如智能健身自行车、太极揉推机等。这些设备的操作界面全都使用较大的字体,并且采用对比度高的设计。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地推广智能储物柜与紧急呼叫设备,为老年人带来便利与安全保障。利用青岛“山海城市”的优势,在奥帆中心、海边步道、山顶公园等地方装配太阳能智能广告牌,标记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路径、休息场所、医疗地点等,达成运动场景和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
第二,打造“一站式”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把当前分散的体育App和公众号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个统一的市级“银龄健身”服务平台,该平台具备三大功能:其一为信息查询,可提供周边健身场所、老年体育课程、健康讲座等方面的信息。其二是个性化服务,根据老年人体质数据,推荐运动项目,生成健身计划。其三为社交方面的功能,这个平台能够支持诸如在线组队、运动签到、经验分享等操作。青岛政务网和医保系统应与平台整合起来,一站式在线处理身份验证、医保支付等业务,从而降低老年人使用的难度。
第三,完善“多元化”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将老年人智慧体育服务纳入全市公益项目,设立设施改造和平台维护专项资金。构建由体育、卫生保健、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讨并解决服务推广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运用市场的力量,借助政策引导,促使体育科技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对达标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动员高校和社区服务人士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智能设备操作培训、科学健身引导等服务。诸如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可组建“白银时代科技援助队”,周期性地前往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四,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老年人智能体育的典型案例加以宣传,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偏见。鼓励社区开展帮助老年人熟悉智能设备的活动,倡导年轻人帮助长辈掌握智能设备的操作,增进代际之间的交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在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应当建起严格的保密规则,让数据安全与老年人健康福祉真正兼得。
体育智能化给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也是青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体现。构建老年友好设施体系、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及多元化保障机制,把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融合起来,使更多青岛老年人能够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达成“健康幸福老年”的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作者:刘萍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本文系2023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成果,项目批准号为:QDSKL2301153)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