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重塑农业未来

一项源自中国乡土的基层创新,正以其独特的模式重塑着农业的未来,它就是“科技小院”,一个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强大引擎。

“科技小院”的诞生并非源于顶层设计,而是始于2009年河北曲周面临的一个困境: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田里作物高产,一墙之隔的农田产量却很低。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师生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课堂搬进农家院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当地村民一句质朴的“你们把科技带到了我们农家小院”,为此模式赋予了生命和名字。2024年,“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科技小院”的生命力,源于其构建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闭环生态系统。它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农业专业研究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旁观者,而是在乡土实践中“解民生、治学问”,锤炼“知农、爱农、兴农”真本领的实践者。同时,它也是一个高效的技术转化平台。通过师生长期驻扎,精准识别产业“卡脖子”难题,并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彻底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其发展也经历了清晰的迭代:从最初解决单一技术问题的1.0精准帮扶模式,到服务区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2.0产业扶贫模式,再到如今全面对接乡村“五个振兴”的3.0+综合服务模式。

这个高效模型的运转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每一位驻扎在小院的学生的一场深刻的人生洗礼。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首先是“生活关”。从熟悉的校园环境搬到农家院落,生活条件的差异需要时间适应。其次是“农活关”。书本上关于作物种植的理论知识,与田间地头的播种、施肥、除草等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学生们很快发现,农民们凭借经验积累的许多“土办法”,往往比课本上的理论更直接有效,这促使他们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学习。但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信任关”——社会与文化的融入。赢得当地农民的信任,是所有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得以展开的绝对前提。为了真正融入乡村,学生们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有的同学来自气候与生活习惯迥异的南方,初到北方农村时,不仅要从零学起农活,还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学习当地方言。有的同学为了打破与村民的隔阂,利用空余时间与村民交心、交流,加强沟通,迅速拉近彼此距离。正是通过一次次用心的努力,书本知识才真正与乡土大地结合,科技的种子才得以在信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在全国“科技小院”蓬勃发展的宏大图景中,青岛农业大学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样本。通过精准对接区域需求,青岛农业大学系统性布局“科技小院”网络,并迅速成为全国的领跑者之一。截至2022年,学校已有24个“科技小院”入选国家级名单,数量位列全国前茅;2023年,更被确立为全国仅有的8个培训基地之一,承担起向全国推广经验的重任。比如,莱西市姜山镇于旺庄村的兄弟家庭农场在师生入驻后,不仅玉米产量攀升、土壤地力改善,更实现了北斗导航下的精准播种,完成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飞跃。当地的胡萝卜种植大户,则因接受科学指导,种出的高品质胡萝卜远超市场的收购价。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科技小院”模式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收入的生动证明。

如今,遍布全国的1800多个“科技小院”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全新的未来发展图景。首先是集群化发展。国家政策正鼓励以产业或县域为单元,系统性布局科技小院网络,实现从“点”上突破到“线”上成链,再到“面”上成片的系统性赋能。其次是跨学科融合。未来的小院将不仅是农学生的舞台,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乃至环境科学等更多学科将融入其中,为乡村振兴提供更综合的解决方案。最后是国际化推广。作为赋能小农户的“中国方案”,“科技小院”模式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推广,并在老挝以及非洲多国成功落地,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 作者:陈加奎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