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杨超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发展要求、抓住发展机遇的战略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工智能生态培育起步时间尚短,内外部多重因素叠加下仍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基础层,国产芯片算力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个别西方国家对华芯片禁运加剧了国内算力供给紧张;技术层,人才缺口较大;应用层,AI赋能中小企业过程中存在“藩篱”。目前,AI需求侧市场高度碎片化,大量中小企业个性化应用场景问题亟待解决,AI技术落地到千行百业真实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尚未贯通。此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间融合不足也限制了人工智能生态的整体效能发挥。
我国构建高质量人工智能发展生态,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筑牢基础层底座,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国内算力芯片、数据中心等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实现高效算力资源供给、调配和共享;面向重点领域及未来产业需求建设专业化高质量数据集,扩大数据供给、完善标准、加速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夯实数据基础;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数据服务创新,提供数据标注、清洗等专业服务,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与企业间数据流通,推动数据生态体系构建。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形成创新驱动、场景牵引、生态协同的全链条生态新格局。支持前沿理论探索,推动原始创新,加速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协同,探索政策沙盒、新场景应用等机制建设,带动多领域场景全域开放;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加快标准推广与开源体系建设,打通人工智能向垂直行业应用“最后一公里”。三是保障安全可控,规范产业发展。加速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制定,尽早出台针对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的法规政策或行业规范,强化技术滥用的法律规制,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的法治边界。健全分类分级监管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助力大模型应用落地和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释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彦宏 整理)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