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质疑声里,预制菜概念股为何“反着来”?

近日,罗永浩因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而引发的争议,将预制菜的相关话题推向风口浪尖。然而,与激烈的舆论情绪不同的是,9月15日,预制菜概念盘初走强,得利斯涨停,味知香、千味央厨、国联水产、盖世食品跟涨。

从舆论层面看,目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食材新鲜度与品质、添加剂使用、生产卫生状况、运输与储存条件等核心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而言基本处于“黑盒”状态,无从知晓具体情况;另一方面,目前餐饮企业是否使用预制菜并非法定披露事项——消费者既不清楚哪些菜品属于预制菜,也无法判断这些预制菜是否存在“高溢价”,入口前难免心存疑虑。

既然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如此强烈,为何这一轮预制菜概念股还会上涨?背后可能存在三方面原因:

第一,从本次舆情来看,大众并非完全否定预制菜,而是对“缺乏标准、不够透明的预制菜”缺乏信任感。换言之,公众反对的是“不明不白吃预制菜”,以及“花高价却吃到劣质预制菜”。事实上,即便在本次争论最激烈之时,仍有两家企业被视为预制菜行业的正面案例:一是本土快餐品牌老乡鸡,其会在门店前台主动公示哪些餐品使用了预制菜;二是日本意餐品牌萨莉亚,其不仅主动贴上“预制菜”标签,还主打极致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认可。

某种意义上讲,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似乎比此次事件核心人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更清晰:预制菜并非不能“上餐桌”,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只要供应链安全可控、产品质量可靠,便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由此可见,无论此次风波短期内对预制菜行业造成多大冲击,长期来看,消费者已对预制菜建立起更明确、更清晰的认知——待行业短期承压后,预制菜市场大概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弹。

第二,预制菜“国标”落地已提上日程,这一利好消息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信心。有消息称,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的“身份界定”将有统一标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被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成为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第三,此次市场普遍看涨,更核心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餐饮业工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一方面,餐饮业的工业化是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生。此前,华源证券研报称,伴随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产品方便快捷的需求增加,预制菜的兴起已经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预制菜产业本身也是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从农业产业链视角看,预制菜产业串联起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有力推动产业融合。同时,预制菜产业既为农业生产提供明确标准与规范,助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也通过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并依托稳定采购合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从手工业到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餐饮业也不例外。回望人类的食物发展史,从茹毛饮血到人间烟火食,从手工制作到工业化生产,每一次“入口”的进步,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因此,对于预制菜,我们不妨以更客观、宽容的态度看待其成长与发展,理性看待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在享受预制菜便捷性的同时,通过完善制度监管、加强技术创新,逐步解决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高一铭)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