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感动人心的平民故事不断在青岛上演,成为这座城市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这是一种超越血缘的守护。在胶州市九龙街道新民村,58岁的农妇隋永梅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呵护,照亮了侄子王玉龙的坎坷人生。2015年,已经父母双亡的王玉龙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作为婶娘的隋永梅本无照顾侄子的法定义务,但她主动挑起了担子,倾尽所有守护他,5年前更是成功将他“唤醒”。目前,王玉龙智力仅停留在7岁左右,平时只能躺在床上,但隋永梅说:“再苦再累,只要他能好起来,一切都值了。”
这是一种同生共死的决绝。2022年,丽丽身患重疾,唯一的生路是肝移植。丈夫王小明没有犹豫,“用我的肝吧,切多少都行。”2023年1月31日,王小明将自己48%的肝脏捐给了丽丽,移植手术在青大附院完成。随后,这对夫妻同“肝”共苦,相互搀扶着,努力实现人生的种种愿望。不久前,他们再次有了一个女儿。
这是一种相濡以沫的爱意。即墨退伍军人李居鑫与妻子张锡英一同经营修车店。12年前,张锡英的眼睛突然模糊,随后更是彻底陷入黑暗。李居鑫先是倾尽所有给妻子治病,后来为了撑起这个家,更是变成了“拼命三郎”。汽修铺收摊后,他再去别处帮工,“但凡能挣钱的营生,都铆足劲往前奔。”妻子在他的鼓励下,也重新“触摸”生活,如今不仅能够自理,还能熟练做饭、包饺子。他们的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是一种爱与善意的传递。隋永梅照顾王玉龙的事迹感染了无数人,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李居鑫此前受助于亲友,日子好转之后,他便加入了蓝天救援队,用公益行动回馈社会。王小明夫妇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重获新生,如今则通过社交媒体为病友答疑解惑,成为肝移植患者群体中的“希望之灯”……从家庭到社会,从受助到助人,这些善意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传播中生根发芽,形成了良性循环。
隋永梅、王小明、李居鑫,他们都是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却用各自的人生轨迹,书写着坚韧与向善的动人注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文明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中。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恰如点点星光,照亮了生命的苍穹,也让我们看见最可贵、最可敬的人生。
漫漫长路,岂无风雨?心向繁星,追光而行。每一个坚韧向善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喝彩,而踏实前行的人也总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看似平凡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温暖向上的底色,推动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破浪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