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格座谈会召开,市委书记致辞,青岛将深化拓展这一“经验”新路径

县域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找准自身赛道和坐标,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在青岛北部156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置身奔涌的大沽河畔,莱西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务等“赛道”上奋力奔跑,实现美丽蝶变。

时空的转折点源于35年前的“莱西会议”——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在莱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在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等,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

9月16日下午,“莱西会议”35周年座谈会在莱西市举行。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吴玉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赞荣,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立伟致辞。

作为“莱西经验”诞生地,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增强进取意识、不断勇探新路,形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乡村发展融合、乡村治理融合、乡村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新路径。面向“十五五”,青岛将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01

发展融合:变“分散经营”为“抱团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最大贡献。

近年来,莱西市打破“就农村抓农村、就村庄抓村庄”的路径依赖,不断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与时俱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以前村里事难办,现在新村党委一牵头,1000多亩土地连片流转搞胡萝卜规模种植,每年每亩地有7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不说,年底还能分红!”莱西市店埠镇庄头新村村民于宣成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组织变强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莱西于2020年率先全域完成村庄建制调整,861个行政村优化调整为111个新村。青岛市按照“莱西试点、全域推开”的思路,坚持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将行政村数量由6009个调整为1140个。实现跨村资源统筹与联合攻坚,着力解决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资源难统筹等问题。

产芝湖乡村振兴片区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莱西会议”为村级组织确定的中心任务。

莱西市针对农村发展资源“散”的实际,探索“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以组织的力量整合发展资源,以市场的手段促进增收致富。

“以前大伙种甜瓜各干各的,好果也卖不上价。现在镇里牵头统一生产标准和品牌包装,还帮着统一卖。今年12亩甜瓜纯利润20万元!”算着今年的收成,马连庄镇瓜农李文宝难掩喜悦。

从分散经营到组团发展,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莱西经验”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进一步释放。

目前,青岛区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主导成立271个由国有(集体)资产控股的强村共富公司,形成区市公司龙头带动、镇公司全域统筹、村公司因需发展的产业平台体系。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庄超过80%、100万元以上的超过60%,居全省首位。

02

治理融合:变“村民自治”为“融合共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回顾35年来的实践探索,莱西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治理效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每周三早上6点,莱西市店埠镇店埠新村的“田间地头居民议事会”准时开始,村党委书记崔钦浩照例和乡亲们围坐一圈,边唠嗑边往本子上记。“胡萝卜行情不好,这可咋弄?”会上,胡萝卜销路问题很快就被整理成正式议题,提交党员议事代表会议进行讨论。

干部群众踊跃议事的场景,已成为莱西农村为民办实事的日常。莱西创新党员议事代表制度,根据各村实际,按照村庄党员总数20%至30%的比例推选党员议事代表,每名议事代表包联60至80名农户,每周搜集意见建议。

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按照“五议一审两公开”的程序具体执行。议定的结果,村党组织以书面或网络形式及时公开,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进入新时代,莱西不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为主向“融合共治”转变。

日庄镇大梨喜获丰收。

日庄镇沟东新村曾是贫穷落后的库区村,近年来却凭“道德积分”小支点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

“新村党委将17条村规民约量化为具体指标,实行月评议、季公示。”沟东新村党委书记高维玉介绍,在道德积分激励下,村民自发组成义工队,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换来秀美村容和文明乡风。沟东新村也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重要创新。

青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政治、组织、服务、任务、机制引领,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如,创新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载体,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结合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设置乡村治理积分评定体系,通过领办志愿服务队、创办“助老大食堂”等方式,将治理积分与人居环境整治、发放村庄福利等挂钩,让“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03

服务融合:变“低效粗放”为“精准配置”

在河头店镇小雨滴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董金辉正忙着处理群众的宣讲“点单”。

“在过去,不少基层宣讲存在不接地气、‘供需错位’问题。拿以前的土地流转宣讲来说,乡亲们对着‘经营主体资格’等又生又硬的术语干瞪眼。”董金辉说,村党委与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发挥志愿服务组织专业优势,让民生服务更接地气。

如今,小雨滴志愿服务中心已孵化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提供送餐到家、暑期托管等服务1600余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幸福共同体”。

小雨滴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社会组织是民生服务的“生力军”。目前,莱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下放镇(街道)164项管理服务事项,如今已培育900多家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升服务质效。

针对农村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相对分散、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莱西整合条块分散的服务资源,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放,推动乡村公共服务由“低效粗放”向“精准配置”转变。

例如,针对农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莱西实施“能人归巢”计划,招募400余名“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最美乡村设计师”;开展“博汇莱”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吸引26所高校139名博士赴莱实践;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农业科技小院”,将万亩良田作为高校农业技术改进“试验田”,115名高校硕博人才专家带技术驻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超70%。

历经多年沉淀,青岛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

以乡村振兴片区为资源整合平台,市、区市财政投入54亿元,高质量建设18个市级示范片区,推动各类资源向示范片区集聚;

莱西院上乡村振兴片区

青岛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100多亿元涉农资金投放农村,让统筹资源分配、办好民生实事的过程,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立形象、增加威信的过程;

坚持服务下放,投入6700万元党费高标准建设44个乡镇党建综合阵地,规范建设1140个村党群服务中心,除较大资金支出等重大事项外,其他管理服务事项全部下放村庄;

出台全国首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培育4000多家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35载探索不息,35载砥砺前行。这条改革之路,正如大沽河水,奔流向海,永不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莱西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打头阵、当先锋”,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创新实践,必将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记者|李德银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