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打卡”,300家中外企业参展,青岛开启“AI”新叙事

以AI为引擎,垂直行业中的创新,正重叠交织、相互滋养形成一个共生体。

19日上午,2025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红岛馆)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博览会开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赞荣,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海荣出席,副省长宋军继致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市政协主席孟庆斌出席。

电博会是目前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专业性展会。2025电博会展览面积扩大至6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届之最。

现场观展能够感受到,无论何种消费电子产品,无不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定制服务、创新升级,一个清晰的信号不断被释放——在AI渗透中,产业边界正加速消融。

2025电博会也是首次设立近万平方米国际展区,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00家企业参展,其中国际展商占比超过六分之一。

这意味着,电博会完成了又一次迭代升级。踩准时代的鼓点,驭开放之势,以“中国大市场”为机,电博会的吸引力正“由内而外”散发光芒。

于青岛而言,更需要考量展会之外的溢出效应——只有对有限的展会平台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转化,释放出更大的开放红利、产业动力,电博会才真正称得上精彩纷呈。

01

AI渗透,比想象的更深

AI+消费电子,能带来哪些应用场景?2025电博会上给出了这些答案——

在海尔智家展区,处处可见“主动服务、无感联动”的未来生活场景——

具备自主服务能力的全球首款会使用家电、能做家务的机器人“海娃”格外抢眼,能拖地、做饭、熨烫衣物,还能进行全屋家电联动;

卡萨帝厨电的AI之眼,能精准自动识别食材形态,提供智慧存储方案,重塑智慧厨房体验。

在海信展区,“百吋超大屏天团”强势登场——全球首款量产RGB-Mini LED超旗舰电视UX成为“吸睛担当”,116吋巨幕刷新了液晶显示上限,画面明暗过渡“零误差”,细腻度拉满。

澳柯玛作为“温度科技专家”,展出行业首创-40℃低温保鲜冰箱——搭载慧生活APP,通过温湿调控、AI保鲜科技,打造春夏秋冬应季储存空间,多维立体解决食材鲜储问题。

刚官宣“全面对标iPhone”的小米,在展区呈现的是一个无缝联接的智能生态——智慧新移动空间SU7汽车,通过澎湃OS系统实现了设备间的深度协同与智慧互联,人在车库就能远程开启客厅空调或热水器,为我们打开“人车家全生态”的未来视野。

在“具身智能专区”,受人关注的“杭州六小龙”们,向观众展示了“AI+”应用如何四处开花。

宇树科技、乐聚智家、强脑科技等创新企业集中展示多款人形机器人、智能仿生义肢、AR眼镜等黑科技产品。曾亮相冬奥“北京8分钟”的Aelos机器人、国内首款可跳跃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运动能力超强的四足机器狗Go2等集结亮相,观众可亲身体验智能科技赋能未来生活的魅力。

从家居生活到交通出行,再到医疗健康、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当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AI技术变得无处不在,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正在被打破。

02

全球化战略,本地化战术

2025电博会国际化特色鲜明,首次设立近万平米国际展区,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9家国际企业参展,数量创新高。

其中,首次参展的“新朋友”格外受到关注。

总部位于德国的汉斯希尔,主营业务涉及水处理设备、安全阀等。此次展出的最新款软水机,创新搭载4.3英寸彩色显示屏,可以将数据和操作更为直观地显示出来。

“虽然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但尤其关注中国市场。”展台负责人表示,此次带来的产品不仅代表了公司在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是其针对中国市场精心打造的“全屋好水4.0‘净护智享’方案”中的力作。

英国手机品牌XOR爱克斯奥,每款手机均融合高端材质、精选欧洲皮革和尖端隐私保护科技,展现了英国的工匠精神。展台负责人表示,公司对中国高端消费者高度重视,将构建全方位互动生态,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专属礼遇。

来自加拿大的越凡医疗基于靶向神经调节技术,研究创新出一系列可穿戴治疗技术和产品。此次展出防晕车手环、头痛贴、智能减脂手环及模拟压力反射激活疗法等四大系列产品,让中国消费者零距离感受穿戴式健康科技的魅力。

事实上,电博会上的“洋面孔”越来越多,并非偶然。与其他领域企业相比,消费电子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反应效率更高,业务转型也具备更强的灵活性。

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中国消费者对科技创新产品积极拥抱的态度、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都充分激发了市场潜能,为国外企业提供了展示其高端产品和创新技术的机会。

03

开放之姿,拥抱AI

从电博会的展品品类不难看出,消费电子的竞争逻辑正在转变。AI成为突围之道,将人机关系从“工具逻辑”推向“成果逻辑”,让产品从被动执行命令转向主动服务用户。

消费电子的未来不再是单点硬件的比拼,而是场景智能与万物互联交织重叠的生态竞争。

2025电博会首日,我们听到参展商们谈论的高频词汇,是“学习”“协同”“生态”。

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共识的浮现:消费电子企业真正的“护城河”,或许并非是拥有大模型的实力,而是善用AI技术,持续学习、适应真实世界复杂性,更敏锐洞察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而在这个进程中,需要青岛这样的开放之城,促进产业协同与共创,构建起与AI技术进化更匹配的社会协作机制,为新共识的涌现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外国参会嘉宾了解人形机器人展品。

青岛正在扎牢这样的根基。

从区域布局看,作为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承载地,青岛将人工智能作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的两大先导产业之一。

在崂山区,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海洋人工智能等前沿赛道加紧布局。西海岸新区通过产业生态搭建,持续推动产业链与行业加快融合,形成了以极视角、以萨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

2024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

从企业共创看,今年8月成立的青岛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联盟,由青岛地铁集团联合132家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共同发起。包括海尔、海信、国实科技、机场集团、城运控股、东华云都科技、中科曙光在内的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共同牵手,为新技术的迭代创新开放更多“试验场”。

从人才基础看,青岛正依托高校院所,通过签署招才引智合作协议、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需求的专项人才。

9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学院聘请了由院士专家组成的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发展国际咨询委员会。这是驻青高校深化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为青岛人工智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而以上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种种优势与潜力,也在2025电博会上通过展示、交流、互动等方式被一一呈现。

连接品牌与用户、科技与生活、当下与未来,电博会的平台价值正在持续放大、提升。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摄影|赵健鹏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