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抢占“未来”赛道

当6000米级深海Argo浮标“深海玄武”在菲律宾海盆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实现批量布放,当太赫兹技术让近百米长的风电叶片检测从耗时10小时缩短到一小时以内,当“问海”大模型将海洋预报效率提升3000倍——于青岛而言,这些创新场景已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片段,而是这座城市抢占未来产业赛道的生动注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窗口期”,未来产业早已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胜负手”。当前,青岛正全力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其中,“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被设定为主攻重点产业方向之一。通过印发《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青岛明确优先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

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青岛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产业变革趋势的深刻洞察——以未来产业之“进”,破传统发展之“局”;以创新驱动之“力”,谋城市竞争之“篇”。

新赛场

全球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重塑产业格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如同催化剂,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场滚滚向前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主要城市角力的新赛场。

放眼全国,这场“未来之战”早已打响。北京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在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全球热点的前沿技术领域“抢跑”卡位相关赛道;在合肥,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截至去年底,全国严格意义上的量子信息企业约有90家,其中合肥就占了60多家;深圳则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未来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这些城市的实践证明,未来产业不仅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更是城市实现能级跃升的“关键变量”。

对于青岛而言,发展未来产业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战略突围”。从产业结构上看,青岛传统制造业占比仍较高,纺织、化工等产业面临升级突维的压力,亟须培育新的增长极;从未来着眼,青岛拥有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涉海院士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在海洋科技、深海开发等领域具备先天优势,这些科研“家底”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溯青岛未来产业的探索轨迹,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节拍上。从深海开发专题会议上青岛科研院所与央企的“头脑风暴”,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的正式出台;从太赫兹产业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到“星海互联”工程在海洋上空搭建“天网”,青岛的未来产业探索正从零散的“点状突破”升级为系统的“矩阵推进”。

这种系统谋篇,不是简单的项目布局,而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与升华。以几个现实场景的突破为例,家电产业需攻关智能芯片等核心技术,化工产业要向绿色低碳转型,海洋工程装备需向深海、远海延伸……面对这些需求,青岛依托颠覆性技术布局未来产业,以太赫兹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检测,以海洋电子信息提升海洋经济的智能化水平,以先进半导体材料破解高端装备“卡脖子”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产业不仅本身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也是更新传统产业的关键一招,让青岛在产业迭代中既能守住“基本盘”,也能打开“新空间”。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未来产业正在重塑青岛的城市竞争力维度。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青岛要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解法。比如,依托海洋这一最大优势,青岛将未来产业与海洋经济深度绑定。于是,我们看到,青岛在深海开发领域完成了国际首次6000米级重载履带式深海作业,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打造了全球立体海洋物联网,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建设了国内首个海洋行业数据枢纽。这些带有鲜明“蓝色基因”的探索,让青岛的未来产业不仅有高度,更有辨识度,为城市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了独特的话语权。

新赛道

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前沿,青岛通过《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勾勒出“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八大细分赛道既紧扣国家战略,又贴合城市实际,形成了“海洋特色突出、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这不是简单的“赛道堆砌”,而是基于城市基因的“精准卡位”。

海洋电子信息与深海开发,堪称青岛未来产业的“黄金搭档”。前者依托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问海”预报大模型等技术优势,正加快Argo浮标、温盐深传感器等设备的国产替代,推动海洋数字经济从“跟跑”向“领跑”跨越;后者则凭借“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的独家优势,与招商工业、五矿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入互动,“勘探—开采—利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日渐清晰,让青岛在深海资源开发这场“全球竞赛”中抢占先机。

太赫兹技术与先进半导体材料,则是青岛未来产业的“硬核担当”。眼下,青源峰达的太赫兹检测设备不仅实现了100%国产化,还牵头完善着太赫兹产业的创新生态,通过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太赫兹技术正加速向医疗、安检等领域渗透;华芯晶电实现磷化铟这种芯片基础材料的国产化生产,为中国光通信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源头助力,为青岛未来产业筑牢了“材料之基”。

空天信息与卫星互联网,则构成了青岛未来产业的“空天双翼”,为青岛打开“空天经济”新空间。空客直升机总装线落地,寰宇乾堃航天的技术具备填补国内商业火箭领域结构系统高端制造业空白的实力,可面向全行业提供火箭核心装备的产能配套;而“星海互联”工程推进的低轨卫星海洋行业数据枢纽,让卫星互联网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正马力十足地奔向这片千亿级市场规模的新蓝海。

量子信息与类脑智能,则是青岛未来产业的“潜力新秀”。虽然起步较晚,但青岛走出了“错位发展”之路——量子信息聚焦通信、测量等方向,探索海洋特色应用场景;类脑智能依托青岛大学、康复大学的科研优势,在脑机接口、神经康复领域深耕细作,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集聚区。

这八大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如同八支“劲旅”,共同构成了青岛未来产业的“主力军”。它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再加上“X”——正在谋篇布局的一批充满潜力的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青岛在起步阶段就形成了“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赛力

沿着新赛道征战新赛场,需要新赛力领航。《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的出台,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青岛未来产业系统化发展的大门。这份方案不是凭空而来的“纸面文章”,而是踩着城市发展的节拍、贴着产业需求的脉搏制定的。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盘大棋中通盘考虑,青岛市科技局深入高校院所、企业车间调研,征求了多个部门、区市的意见,才最终形成这份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操温度的“行动指南”。

方案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模糊的未来”变成了“清晰的目标”。到2027年,青岛要布局10家左右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30家高成长企业,打造30个应用场景……这些量化指标都是基于青岛现有产业基础,“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比如要突破的50项技术,就瞄准了八个赛道的核心需求,力图每一项都对应着产业链的升级需要;要建的4个未来产业专业园区,也不是盲目圈地,而是结合各个区域的科研和产业基础,让创新要素能真正聚起来、活起来。

在具体举措上,青岛的布局透着一股“务实劲儿”: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的“根”,因此提出每年布局10项以上颠覆性技术攻关,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有能力的企业、团队都能上来“露一手”;成果转化难是“拦路虎”,于是大力推进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培养技术经纪人,帮实验室里的“图纸”变成车间里的“产品”;企业是产业的“主角”,便鼓励高校人才创业、引进补链强链企业,还支持建未来产业科技园,给企业搭好成长的“戏台”。

当然,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只盯着“技术”,还要想着“生态”。缺人才?青岛计划引进战略科学家,同时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给青年人才搭建成长通道。缺资金?青岛正在研究成立未来产业基金,探索“拨投结合”等模式,让资本愿意投、敢投硬科技。缺场景?青岛鼓励国企开放应用场景,定期发布示范清单,让新技术有地方“试身手”。还有数据共享、国际合作这些“软环境”,青岛也都考虑到了:要建海洋大数据平台,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等国家和地区科技交流,为未来产业铺好“阳关道”。

顶层设计先行,青岛的《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等谋篇布局,为未来产业量身定制了“成长手册”,既指明了方向,又擘画了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岛的未来产业会从“幼苗”长成“大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支柱。在全球未来产业的竞争中,这座城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奔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