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咖啡馆,手持咖啡杯与红色五角星合影;
在新闻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读报纸,感受别样的悠闲时光;
在团岛农贸市场,一手生鲜一手咖啡,打开市井生活的当代模式;
在无忌复古公社,机车爱好者们可以在畅快骑行之后,交流一下弯道的技巧;
……
在青岛,总有一家属于你的咖啡馆。
遍布大街小巷的近2800家咖啡馆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那些滨海网红咖啡馆,越来越多的新式咖啡馆,正在青岛多地涌现。
当咖啡馆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生活的“第三空间”,人们来到这里,并不仅仅是为了喝一杯小小的咖啡,更是希望在这里找到“圈子”,体验新鲜,追求自我的沉浸与满足。
正是从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咖啡馆身上,折射出青岛新潮的消费场景和年轻人们多元的生活方式。
01
百花齐放的“第三空间”
漫步青岛,数量众多的咖啡馆,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沿前海一线,独具特色的咖啡馆散布在海边、林间,自东向西串联成一条文艺时尚风景线。
太平角、大学路、中山路周边等区域,是青岛咖啡馆密度较高的集聚区,只要走几十步路就能找到一家咖啡馆,或者在不经意间就会步入一家融入街景的咖啡馆。
“让劳动人民先富起来!我先干了!”坐在四方路人民咖啡馆红色的座椅上,年轻的咖啡爱好者姜鹏在朋友圈写道,并附上一张手持咖啡杯与五角星的合影。
姜鹏点了一杯卡布奇诺,咖啡上面的拉花图案是“中国”二字,他在开始喝之前先掏出手机拍照。“听说四方路上新开了一家人民咖啡馆,一下班就赶过来打卡,没想到赶来‘尝鲜’的人还挺多。”
“我们从9月3日开始试营业,每天进店人数过千,卡布奇诺(中国)是店里的爆款,一天可以卖出几百杯。”店长哪吒介绍。
一位年轻女孩手持咖啡杯与人民咖啡馆合影。
人民咖啡馆于2020年初创于上海,选择在青岛历史城区开出山东首店,看重的是这里的百年里院文化和时尚潮流街区,下一步品牌将结合青岛老字号开发特色产品,讲好“咖啡+文化”里院故事。
场景,是人们对咖啡馆的天然属性要求,特定主题的咖啡店成为天然的“筛选器”和“磁石”,集聚一群兴趣相投的人。
位于馆陶路的“推瓦咖啡”,成为“车行天下”自驾游俱乐部会员的重要聚集地,持续吸引全国会员来到青岛历史城区;
位于纺织谷的无忌复古公社,则将机车文化和咖啡体验融合,构建一个别具特色的社交新空间,成为众多机车爱好者聚集交流的热门地标;
王统照故居内的“山雨咖啡”,以王统照先生的小说著作《山雨》命名,店里经常组织读书会、手作活动等,吸引一众文学爱好者前往;位于赵太侔故居三楼的“侔咖啡”,成为戏剧爱好者打卡交流的好去处。
差异化形成新鲜感,新鲜感带来客流量。对“Z世代”旅游群体而言,“尝鲜”是他们的消费理念之一。
近日开业的“新闻咖啡馆”,位于沂水路8号,店内的装修以报纸元素为主,主打咖啡是新闻拿铁,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周边居民读书看报的新闻报纸主题体验空间。
新闻咖啡馆墙上摆满了报纸。
还有位于原青岛服装二十五厂内的“设计师的咖啡厅”,不仅是设计师们的聚集地,还是咖啡爱好者探索的目的地,在这里可以一边在由老式缝纫机改造的咖啡桌上享用精致饮品,一边体验沉浸式走秀。
如果说上面的跨界组合还在人意料之中,青岛还有一些咖啡的跨界,充满想像力。
今年五一期间,青岛首家开在农贸市场里的咖啡馆——李想珈团岛农贸市场店正式营业,在烟火气中传递咖啡独有的社交文化。
“再去青岛一定要去喝一杯”“想象一下手捧美式逛早市”“青岛还是有些太洋气了”……在社交平台上,大家对于咖啡馆开在农贸市场里的讨论热火朝天。
还有在五金店里开的咖啡馆。“中华老字号”台东五金店在金属工具与机械零件环绕的空间中,打造一处既硬核又温馨、既专业又休闲的复合空间——“T-space”螺丝钉咖啡。
台东五金咖啡店。
“千斤顶美式”、融入螺丝钉、锤子等五金元素的椪糖造型……这些“硬核”的咖啡产品不仅订单络绎不绝,还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产品,许多顾客专门前来打卡分享。
02
乡里“香”气的“村咖”
相比于城区里装修精致的独立咖啡店,逃离城市,去村里喝咖啡,在青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村咖”生长于乡间,依托乡间原始的风景与环境,有的由村庄的土房改造而成,有的藏在村边的小院里,有的就在山脚下或半山腰……
崂山区北宅街道的“时留咖啡”将废弃游艇厂改造成3300平方米工业风咖啡工厂,保留钢结构与斑驳墙面;
崂山九水风景区的“何不咖啡”坐落于山峦怀抱中,三层的白色建筑与山野环境相映成趣;
西海岸新区毛家山村的“十年之约”,院子里有一片开阔的大草坪,在这里喝着咖啡,看着远处的山景,听听虫鸣鸟语,感受青草的自然香气。
据不完全统计,崂山区现拥有“村咖”170余家,西海岸新区拥有“村咖”65家以上,各具特色的“村咖”成为年轻群体追求“松弛感”的精神栖息地和乡村发展的一种新业态。
位于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一村的田园会客厅。
“这里的氛围让我感到轻松愉快,休息日远离城市喧嚣,有种脱离世俗的感觉。”“一直以来,在我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那些追逐“村咖”的游客,无一不是为了在安静闲适的乡村放松身心。
向往“诗和远方”的不仅有游客,还有“瞧儿有间咖啡”的主理人孙少菲,90后烟台姑娘毕业后她选择留在青岛创业,“大山、乡村对我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乐村的名字吸引了我。”
在孙少菲改造的这方小院中,处处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自然疗愈磁场——满院绿植郁郁葱葱,院落里搭起可以听风品咖啡的草棚子,坐下放空便可以看到蓝天青山……
开业半年多时间,“瞧儿有间咖啡”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对夫妻经常周末过来,两个人点上两杯冰美式,一坐就是半天。我自己也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早晨起来伴着山间鸟鸣风声看书,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当然,经营好一家“村咖”,仅靠贩售“情绪价值”是远不够的,做好“村咖+”才是这些小店持续“出圈”的密钥。
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董家埠的一个小院——“村里”,窑旁的小桌上,摆放着刚出炉的面包,顾客坐在大树下,不时喝一口浓香的咖啡,吃一口表皮金黄酥脆的窑烤面包……
这家主打窑烤面包和咖啡的村里柴窑面包咖啡店,生意很是火爆。主理人吴文英介绍,“这家店我们就周末营业,这几年热度不减,客流量一直很好,多的时候,面包需要连续烤个七八炉。”
于娜夫妇在北宅街道书院村经营的“宽肩厨房”,就是一家融合餐饮、咖啡与在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宅的物产丰富,我们用北宅甜杏、桃子等水果熬制果酱,将本地甜杏融入冰苏打水,产品推出后受到一些客人的喜欢。”
在北宅街道经营了4年的爷司露营咖啡藏在一片樱桃园中,带有韩国风情的美式咖啡、融合当地特色的崂山绿茶咖啡、核桃果子和三明治等简餐是这里的招牌。北宅店成功运营后,他又在返回城区在李沧区、城阳区开了新店。
03
新场景“撬动”新消费
无论是用一杯冰美式唤醒工作日的早晨,还是点一杯特调果咖沉醉在乡村的山水间,咖啡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青岛本就是国内精品咖啡的重要策源地——首位SCAE(欧洲精品咖啡协会)认证考官,最早的涵盖杯测、烘焙、冲煮等全流程的精品咖啡培训,电商平台咖啡类目的销冠品牌……这些国内精品咖啡行业的“第一”都出自青岛。
美团发布的《2022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北方城市中,青岛咖啡馆的数量仅次于北京。
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咖啡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且健康的发展期。
从咖啡业态结构上看,除星巴克、瑞幸等国际国内连锁巨头持续扩张外,青岛本地的独立精品咖啡馆数量增长更为迅猛,占比已超过60%,这构成了青岛咖啡市场丰富多元的基底。
据青岛市咖啡协会会长姜文博介绍,全市咖啡馆年均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5%以上,且人均消费杯量逐年递增,消费群体呈现出年轻化、高频次、高认知的特点,消费者对咖啡品质、风味、烘焙度以及品牌文化故事的要求越来越高。
“活力青岛 爱在城阳 青岛尚小咖咖啡季”
Z世代不仅消费咖啡,更会参与内容创作、品牌互动和社交分享。他们喜欢风味创新、视觉表达、有个性的品牌故事,更愿意走进深藏在街巷中的别致咖啡馆,沉浸式感受一家咖啡馆的独特腔调。
青岛在持续举办“青岛咖啡文化节”、咖啡大师赛等活动之外,还推动“咖啡+文旅”融合发展,设计打造“青岛咖啡地图”和主题旅游线路,将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特色咖啡馆串联起来,让咖啡馆成为一种城市叙事的新媒介和游客体验青岛城市风情的新窗口。
散落在青岛街头巷尾、山村小院里的咖啡馆,使这座城市的咖啡氛围愈发浓郁。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一家咖啡馆,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城市“第三空间”。
记者|曹森 余瑞新 编辑|赵笛 摄影|曹森 余瑞新 周伟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