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怎样进阶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突出“一老一小”……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将城市便民逻辑从“满足基本所需”推向“涵养宜居品质”。这既是商业布局的调整,更是城市治理向“以人民为中心”深化的体现。

近年来,各地纷纷着手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青岛“便民生活圈”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围绕便民消费、养老照护、健身休闲等核心领域,累计打造了134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串联起2.4万个商业服务网点,为居民织密了“步行可达、服务可及”的民生网络。接下来,青岛更应“先行一步”,把“一刻钟便利”转化为市民可触可感的“家门口幸福”。

“一圈一策”精准施策。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现实条件各不相同,居民结构和消费需求各异,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施工图自然也要不同。比如,老城区老年群体集中,“一菜一修”是刚需,需要引导“小修小补”点位回归;新城区年轻家庭多,配套24小时便利店、托育点等,更能填补“生活空白”。再如,住宅区需侧重生活服务,商务区则应当适度增加社交元素。只有锚定痛点需求,“补短板”与“提品质”相结合,才能让“生活圈”更好“圈住”民心。

“多圈融合”价值赋能。当下,居民对“生活圈”的需求已经从“柴米油盐”转向“精神滋养”,甚至是“发展赋能”。打破思维边界,加快场景融合,才能装得下更多民生期待。青岛今年提出打造“就业服务圈+便民生活圈”模式,整合便利店、家政、社区食堂等岗位资源,绘制出“15分钟就业地图”,既解决了居民“就近上班”的需求,又为社区业态补充了人力,实现了双向赋能。苏州在社区超市开设“微型书吧”,添加了非遗手作区等,让商业空间变身“文化驿站”,居民买菜之余还能阅读、体验传统技艺。这种“功能+价值”的融合,是便民服务从“可及”迈向“优质”的生动注脚。

当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离不开“共享共治”。“生活圈”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只有调动市场主体、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比如,政府要“搭好台”,出台配套政策、盘活闲置空间,为业态落地扫清障碍;市场要“唱好戏”,根据居民需求增设服务,如菜场“线上订、线下取”、修配店“上门服务”;居民要有“主人翁”意识,主动通过议事会、微信群等反馈需求、参与管理。协同发力,才能持续共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以“小切口”做好城市治理的“大文章”。做好了,城市发展才能既有质感,又有温度。(鞠培霞)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