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7日讯 近日,在市卫健委支持指导下,市康养学会携手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西海岸第二医院,启动“健康青岛·从‘心’开始—心脏健康公益普筛”计划。9月22日至24日,首期筛查活动以“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智慧筛查”模式,服务近700人次,为市民筑牢心脏健康防线。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头号杀手”,全国患者超3.3亿,每年死亡人数达430万。其隐匿性与突发性对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机能衰退的中老年群体威胁尤甚,此次筛查为心血管病高风险群体提供专业便捷的健康服务。

22日上午,公益筛查团队走进西海岸新区机关西部办公中心。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心电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心电学会遗传心律失常心电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军结合职工工作特点开讲,强调“疾病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性,她指出无症状不代表无隐患,心脏疾病早期信号隐匿,发作时往往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她科普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类型与危险因素,点明“久坐不动、长期熬夜、精神紧张”是职场人群三大健康隐患,同时给出“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少盐少糖饮食、每周至少测一次血压”的护心建议。

筛查环节,西海岸第二医院医护人员协助职工穿戴“智能心电衣”。该设备由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没有复杂导联线、也无需粘贴多片电极片,穿戴体验远优于传统动态心电图设备。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十二导联智能心电衣可24小时动态捕捉心电数据,精准监测多项心电事件,并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检查漏诊、误诊问题。当日团队为约150人完成筛查,数据将整理为个人健康档案,将通过手机APP同步电子报告发放到职工手中。
23日上午,公益筛查团队来到青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为近百名离退休老干部服务。青岛市康养学会负责人表示,老干部是城市发展的“老功臣”,且属心血管疾病高发群体,早期筛查对其意义重大。彭军以“心脏是人体发动机”为喻,用通俗语言讲解公益计划意义与心脏健康对晚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指出“心脏健康是幸福退休生活的基础”。她针对老干部群体,解读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老年常见心脏疾病特点,分析年龄、家族史、“三高”、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介绍了静态心电图、智能心电衣、心脏超声等筛查手段,特别强调“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能捕捉瞬时检查遗漏的异常事件,更适合老年朋友”。
23日下午,公益筛查团队走进青岛市委党校,为校领导、教职工及在校学员服务。党校教职工长期伏案工作,学员多肩负重要职责,均属心脏健康高危群体。“平时胸闷、心悸却没时间去医院,在单位就能做专业监测,太方便了!”教职工穿戴好智能心电衣便分享感受。彭军建议:“长期久坐影响血液循环,建议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给心脏‘松松绑’。”
24日,公益筛查活动在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执法队举行。考虑到交通运输行业职工的职业特殊性——驾驶员久坐、高度专注、精神紧张,热线接听人员常承受负面情绪、心理负担重,彭军再次带来针对性讲座。她重点提醒:“驾驶员是心梗高风险人群,若家人突发心梗,务必立即拨打120,切勿自行驾车就医,避免延误救治或危及公共安全。”针对部分退休职工“日行两万步”的习惯,她及时纠正:“过度运动可能诱发代偿性心衰,每日6000到8000步即可。”同时给出具体健康指标:“收缩压需控制在130mmHg以下,避免长期熬夜与过度疲劳,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良好社交和均衡饮食。”最后她特别叮嘱:“长时间驾驶或伏案工作的职工,要将健康管理纳入日常,定期体检,一旦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或心律不齐,必须立即就医。”
截至9月24日,“健康青岛·从‘心’开始—心脏健康公益普筛”计划首期完成筛查近700人。作为此次筛查的亮点,智能心电衣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藏等多地落地开展大规模人群筛查,数据可与当地合作医院实时共享,为区域性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提供支持。 青岛市康养学会负责人表示,首期活动是公益普筛的起点,后续计划将延伸至社区、养老机构、保险行业等场景,以3000个公益筛查名额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市的心脏健康管理网络。未来将持续推动“健康青岛”“中国康湾”建设,帮助更多市民远离心血管疾病“突然袭击”,拥抱健康生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