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青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探访青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8日讯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中,绿色能源产业正成为城市竞速的新赛道。9月28日,由青岛市委网信办主办、观海新闻承办的“见证青岛・见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媒体、自媒体采访行活动举行。30余位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大V走进岛城三家代表性企业,实地探访青岛绿色能源产业从研发到产业落地的转化路径,见证这座城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破局前沿,固态电池的“青岛方案”

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大V一行,首站来到位于崂山区的中科深蓝汇泽(青岛)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一场关于“未来能源”的创新实践正在进行。

一直以来,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被全球业界寄予厚望,但其产业化之路却充满挑战。在中科深蓝汇泽,这项曾被称作“未来技术”的研发已结出硕果。技术源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团队的多年深耕,公司已获发明专利66项,连续开发了4代固态电池体系。其首创的“刚柔并济”与“原位固化”电解质材料与工艺,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来到公司研发生产基地,匀浆、涂布、辊轧……固态电池制备车间里,机械臂正有序运作。据介绍,公司不仅建成了国内首条规模化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其研发的65Ah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20Wh/kg,支持3C充电、5C持续高倍率全程放电,并通过了严苛的热蔓延测试,可靠性得到验证。

更令人振奋的是,曾经的“研发时间表”正加速变为“产线施工图”。当前,公司正聚力建设国内首条1GWh聚合物电解质固态电池产线,计划到2027年建成0.5GWh青岛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源自青岛实验室的顶尖技术,正以超预期的速度跨越“死亡之谷”,奔向产业化广阔天地,有望为青岛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低空经济乃至海洋开发等领域孕育着强劲新动能。

产业突围,商用车轻量化的“青岛实践”

顶尖技术需要找到落地应用的场景。在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开发院,技术创新成果正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作为一汽解放在总部外唯一具备整车开发能力的研发机构,该开发院的启用填补了青岛汽车产业研发的空白,不仅构筑起高效整车开发的新高地,更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是驱动产品迭代升级的“最强大脑”。

进入开发院,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大V在工作人员引领下现场参观了解放青汽的智驾系列车型、近十年销量达50万辆的JH6车型。据介绍,其智驾系列即便没有网联也可以实现单车智能功能。在新能源应用方面,今年2月,由解放青汽生产的JH6升级版新车上市,其最大亮点之一是车身成功“减重”400公斤。这“减重”的背后,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22项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其中许多零部件来自本地供应商,展现了整车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的辐射力。

面对新能源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增重”挑战,轻量化成为必由之路。开发院引进6个博士团队,聚焦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坚。例如,针对新能源车北方冬季续航衰减问题,自主研发的新热管理系统将续航衰减从40%显著降低至25%以下,计划年底应用。这种紧扣市场需求的精准创新,正推动青岛商用车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新优势。目前,以解放青汽为核心,已吸引“三电”系统等15家配套企业落户,正构建一个千亿级的商用车产业生态。

生态筑基,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青岛智慧”

当科技创新走向规模化应用,配套生态的完善成为关键。在特来电的总部园区,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大V们看到了一个融合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和数据网的复杂生态系统,实地感受到了青岛在构建未来能源生态中的创新实践。

在这里,全国首座“新能源+新交通+新建筑”零碳智慧楼宇正展现未来图景。该建筑凭借光伏玻璃幕墙、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梯次电池储能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100%绿色电能替代,是我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所谓“超阶”,指的是大楼不仅依靠光伏发电,还融合了梯次储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放电等多种绿电应用方式,构建出一套高度集成、高效协同的清洁能源供能体系。其东、西、南三立面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如同为大楼披上了一层“发电外衣”。

这些幕墙所产生的直流电可直接供给大楼内部使用,避免了交直流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仅光伏一项就可满足整栋建筑约25%的用电需求,年减碳量近500吨。全球首个集自动停车、无感充电、应急消防于一体的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则展示了破解城市停车与地下车库充电难题的未来场景。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一幅“新能源+新交通”深度融合的智慧能源互联网图景,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和无限想象空间。

从固态电池的“产研突破”到商用车轻量化的“链式创新”,再到充电网的“生态筑基”,青岛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绿色能源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篇章。(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