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之滨到湄公河畔,资本、技术与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顺畅。
9月22日至26日,市委书记曾赞荣率青岛市代表团先后到泰国、柬埔寨访问。
从访问行程看,曾赞荣此行一是与当地企业、商协会机构负责人等进行交流,全面推介青岛,吸引当地企业来青合作发展。
此外,曾赞荣还出席了海尔集团泰国空调新园区项目投产仪式和海信集团泰国智能制造工业园开工仪式,为青岛出海企业“站台”。
在柬埔寨与青岛市在当地重点投资企业进行交流时,他表示要支持更多青岛企业积极“出海”,开拓发展空间。
民心相通、文明互鉴,随着青岛与东南亚国家深化双方经贸、产业、文旅、人文等领域对接,双方正不断谱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01
青企“出海”新叙事
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青岛龙头企业,正加大对东南亚的投入。
此次出访,代表团见证了这两大企业在泰国的“高光时刻”。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该工业园年规划产能600万套,覆盖多品类空调产品,是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
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
早在2002年,海尔就进入泰国市场,是最早在此布局的中国品牌,并于2007年率先建立工业园。
如今,海尔在泰国已成长为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其中空调连续4年销量第一。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依托泰国区位优势,具备直供北美、欧洲、日韩市场的能力,成为海尔空调全球产能与出口枢纽。”
同一天,海信HHA智能制造工业园开工仪式在泰国安美德春武里工业园举行,这也是海信在海外的最大工业园区。
海信园区距离海尔园区仅30分钟车程,均位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核心,毗邻廉差邦深水港与国际机场,能快速响应东盟需求,是驶入全球市场的“快车道”。
2016年,是海信深耕泰国市场的原点。此后,海信不仅带来了全品类产品,建设了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海信将以HHA智能制造工业园为支点,与泰国各界携手,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他表示:“这是海信深耕泰国、辐射东盟、面向全球的关键布局。”
02
东南亚的“青岛藤蔓”
目前,东盟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在青岛企业全球化版图中的定位,正发生显著变化。不仅是规避贸易风险的跳板,更是海外业务的新增长点。
从青岛的优势产业来看,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
在智能家电产业,目前,海尔智家在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共布局了11个工厂、5个工业园,构建起涵盖各大核心品类的本土化制造网络。海信的研发中心扎根东盟国家,澳柯玛也将这里作为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橡胶轮胎产业,面对东南亚这一全球天然橡胶的主产区,赛轮、双星、森麒麟等一批青岛企业多点布局。
在柬埔寨,3家已投产运营的外国轮胎制造企业中,两家来自青岛,分别是位于柴桢省巴域市的赛轮轮胎,以及桔井省的双星轮胎。
今年5月,继越南、柬埔寨之后,赛轮在东南亚国家布局的第四座海外生产基地在印尼投产。
5月28日,赛轮集团印尼工厂首条高性能乘用车子午线轮胎成功下线。
在纺织服装产业,东南亚早已成为青岛企业“出海”必选项,当地全产业链因此正加快迭代升级。
即发集团在柬埔寨和越南布局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均配置了高端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对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实时监控,雇佣当地员工达到近万人。
在轨道交通产业,“青岛造”列车已成为“国家名片”——
在印尼,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为雅万高铁量身定制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是中国高铁列车出海“第一单”;
在老挝,为共建“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老铁路设计制造的“澜沧号”动车组已安全运营超过500万公里;
在新加坡,已累计赢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实现我国地铁车辆出口发达国家的突破。
对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走出去还需“抱团取暖”——中启控股集团正扮演着这种“组局”角色。
在柬埔寨,中启控股已投资建设桔井省经济特区、蒙多基里省生态农业开发区、西哈努克省海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
特别是桔井省经济特区,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司整体规划工业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橡胶轮胎制品、服装印染、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园区,可容纳企业近百家,有力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
青岛企业的“藤蔓”在此不断扩展延伸,青岛与东盟国家合作正迈向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上探索共进。
03
跳出青岛发展青岛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也是青岛扩大开放“双向奔赴”的重要方向。
东盟连续五年稳居青岛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青岛对东盟进出口额1543.3亿元,占全市外贸总量的六分之一。
青岛与东盟双向投资活跃,双向投资项目达到1400多个,投资额超过145亿美元。
双方文旅交流日益广泛,2024年,东盟成为青岛入境游增长最快的客源市场之一,增速超过30%。
双方地方交往更加密切,青岛与东盟国家的7座城市结为友城、15所学校成功开展了联合办学。
这些沉甸甸的成果,是双方经济共振、交往同频的生动注脚。
当今世界,有人筑墙,有人搭桥。在全球经济深刻调整、新兴技术加快演进的背景下,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青岛要继续加强与东盟合作。
互联互通是双方发展按下“快进键”的基础。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至东盟区域集装箱直达航线近50条,实现了港口间“天天班”直达航线服务。
青岛已连续两年举办中国(青岛)-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活动。在今年活动中发布的“青岛倡议”,通过加强协同发展、强化产业对接、增进友城交往、深化教育合作、共拓旅游市场等五项举措,持续助力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发布的中国(青岛)-东盟产业合作机会清单,聚焦工业制造、海洋装备、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5个产业领域,共收录100余家企业的100余项合作意向,为青岛与东盟企业精准对接搭建平台。
中国(青岛)-东盟产业合作机会清单发布。
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超大特大城市制度创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明确提出3个“支持”。
于青岛而言,在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和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要志在构筑“中心节点”“战略链接”,面对世界之变,躬身其中,以自己的方式来直面、求解、应答。
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开篇之年。3.0版不仅将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开放力度,还首次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大新兴领域,强调规则互认、标准对接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在领域拓展、规则深化、效率提升、包容发展等方面全面升级。
对青岛来说,不断延伸在东盟的合作,正是持续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放的必然要求。
当新的意愿在青岛萌发,新的成果在东南亚落地,双方携手前行将开拓出更多可能。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