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这曲丰收之歌,为何愈加嘹亮?

这段时间,青岛各地秋收的画卷徐徐铺展,处处涌动着喜人的“丰”景。尤为动人的是,这幅画卷不仅是“仓廪实”的物质丰盈,更在于全方位的蜕变,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细节,都让人由衷感觉喜悦与憧憬。

科技范儿越来越足。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农民从过去的靠天靠地,进化到了靠科技。今天的农业,小到一粒种、一滴肥,大到一个智慧农场、一艘养殖工船,处处都有科技赋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青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过去农民的劳作状态,如今的农业早已换了模样,全市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也越来越“聪明”,甚至“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比如,农业无人机成为寻常一景;无人驾驶拖拉机能“无人翻地”;在智慧养殖场,从投喂饲料到清理粪便,再到日常巡检,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

生态指数越来越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孟浩然诗里的丰收之乐和田园之美。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在青岛,保护生态已逐渐成为农民的共识,绿水青山也不断转化为经济财富。比如,莱西的产芝湖新村,依托“山、水、林、田、乡”的优质生态空间格局,形成集生态种植养殖、农业休闲、民俗体验、亲子研学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发展链条,让农民乐开了花。

文化味儿越来越浓。在我国的农业文明中,丰收不仅是对年景的描绘,也是一种文化意象。在青岛这片土地上,人们一直与农业相识、相知、相守,延续着文明的火种,丰收文化早已融入日常。比如,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农耕文化馆,突出滨海特色,溯源莱夷文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庆丰收中的靓丽一景。丰收文化扎根民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人们为丰收歌唱、为乡村喝彩、为农民点赞。

幸福生活越来越甜。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物质上的充裕,也是精神上的丰盈。在青岛的广阔农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正在成为现实。在庆丰收活动中,农民踊跃站上舞台C位,成为绝对主角,农民书画展、农民摄影展、农民体育节等处处开花。

丰收不仅仅属于农村、农民,也属于城市、市民。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7%,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更加密切。青岛各地组织了多元化促消费活动,把优质特色产品推出去,把更多市场经济意识、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来。多场金秋采摘、郊游、登山等活动已排上日程。在加速融合中,农文旅进一步打通。

当我们凝视这幅丰收的画卷,看到的不只是丰收的喜悦,还是充满希望、活力与温度的乡村的未来,更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丰收中国”。(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