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关”进入“收获季”,董家口港通关效率实现新突破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30日讯 “智慧海关”建设是我国稳外贸、促开放的核心举措之一,目前已从全面实施进入总装集成阶段。青岛海关以“场景链”落地为标志,推动通关智能化、监管精准化和贸易便利化实现新突破。在董家口港海关,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与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智慧引擎”为核心的口岸新生态,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海关前列,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现在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业务,系统会自动生成‘服务事项包’,一键直达常用模块,再也不用层层点击查找了。”青岛裕和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关务经理王群发现,最近青岛海关创新优化“单一窗口”功能,以企业视角重构服务流程,新增属地查检系统海关发起功能和信息回执功能。

董家口港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厉彦忠介绍,此次升级聚焦“一站式办理”,通过智能化手段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目标是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数字赋能为口岸通关提速,智能装备也在口岸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关关员在基于5G、AI等技术研发的智能查检设备,将粮食查验监管作业嵌入港口作业流程,从侵入式、中断检查转向顺势、无感监管,加快口岸通关速度。新型智能查取识一体机使表层检疫时间从半天缩短至1个小时,自动化取制样系统全程无需人工介入,节省监管资源20余人次。

“智慧监管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真金白银的效益。”青岛渤海粮油国际业务部经理王鸿成感慨道,现在每船可至少压缩1天在港时间,直接为公司节省近8万元。不考虑物流等间接效益,仅此一项即可增效近500万元/年。

制度创新,正在释放口岸发展新活力。近日,满载9.5万吨铁矿石的“康德”轮运输船顺利靠泊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通过自动化取样、放射性检测等智能装备的检验,整船铁矿石不需落地码头堆场,直接由外轮经皮带通廊直取到厂存放,全程实现“零待时、零堆存、零搬倒”。

“海关精准制定‘疏港分流’和‘前港后厂’模式,使公司堆场顺利通过验收。”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主任赵同福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公司进口铁矿石共计240万吨,其中直取到厂44.5万吨,可节省堆存运输费用等约89万元。

依托海关总署智慧海关水运散杂货场景链建设,董家口港海关通过智能装备应用和流程再造,实现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以20万吨级矿石船为例,单船可节省堆场1万平方米、减少作业2天、节约搬倒费用80余万元,年均为港口降本超1400万元。智慧监管有效疏通堵点,提升查验精准度和效率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难题。

青岛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徐月静表示,今年以来,青岛海关以水运散杂货智慧货管场景链为抓手,协同口岸各相关方资源,通过数据全域互通、强化智能装备应用、深化制度模式创新,推动智慧货管场景项目落地实施,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口岸体系持续注入“青关智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刘大铭)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