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8日讯 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一到,秋天就进入 “冷模式” ,作为秋季第五个节气,此时地面露水变凉,燥意带着寒意找上门,养生关键词必须是 “防寒润燥,保暖为先” 。8日,青岛市市立医院专家建议,跟着这份指南做,安稳迎接深秋。
不同人群,养生重点各不同。儿童护好脾胃是关键。小朋友脾胃娇嫩,一受凉燥就容易闹小脾气。饮食上多吃温和滋润的食物,比如山药小米粥,健脾养胃还能增强抵抗力,喝上一碗暖到心坎里。
办公室人员别让肩颈 “受凉”。久坐不动气血慢,肩颈、腰部最容易被寒气偷袭!建议备件薄外套随时披,下午泡杯桂圆红枣茶 ,补心脾、解疲劳,工作再忙也能元气满满。
老年人暖脚就是暖全身。阳气渐少要格外注意保暖,“寒从脚起” 可不是说着玩的,赶紧穿上薄袜,别再赤脚或穿凉鞋啦~每晚用温水泡泡脚,驱寒又舒服,简单又有效。
喝对茶暖身又滋阴。专家推荐一款超适合寒露的生姜苏叶暖身饮,材料简单,做法方便。生姜3片+紫苏叶3克+红糖适量即可,生姜暖胃散寒,紫苏叶解表行气,红糖补血,喝完能预防鼻塞、畏风,早晚出门感觉凉飕飕时喝刚好。开水冲泡生姜和紫苏叶,焖5分钟,加红糖调味就可以了。
按个穴轻松驱寒超简单。专家教一个 “抗寒神器” 穴位足三里穴,按对了比添件衣服还管用。其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3寸(约四指宽),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市民可以用拇指或中指按揉,感到酸胀即可,每次3-5分钟,一天可按多次,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气血、增强免疫力,像给身体 “小火炉” 添柴,寒邪根本不敢来。
说到底,寒露养生就是 “顺天时”穿衣及时添衣,重点护颈、腹、脚饮食多吃温热食物,少吃生冷心情保持平和,适应秋天的 “收敛感”跟着做就能暖呼呼、润润地过好这个深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更多新闻:
寒露不养肺 秋冬要受累
这份“避坑”指南请速速查收
寒露时节,大自然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长,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愈发干燥。这种“凉燥”的天气特点,对呼吸系统的挑战尤为严峻。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二科主任李莉莎从中医学角度,为大家送上一份寒露养生攻略。
寒露节气的核心特点是“燥”与“寒”。燥邪伤肺: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的空气容易耗伤肺津,导致口鼻干燥、咽干痒痛、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问题。对于患有慢支、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朋友,燥邪会使气道更加敏感,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从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寒邪袭表:寒气从皮毛、口鼻入侵人体,首当其冲的也是呼吸系统,容易导致感冒、咳嗽,甚至引发肺炎。因此,寒露养生的核心原则就是:防寒保暖,滋阴润燥,重在护肺。
首先,保暖从“足”开始,适时增减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后,足部保暖至关重要。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差,一旦受凉,极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抵抗力下降。建议:及时穿上保暖的袜子,睡前可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穿衣可遵循“薄衣多层”的原则,方便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避免汗出当风而感冒。
其次,在饮食方面,滋阴润肺,少辛增酸饮食调理是应对“秋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首选“滋润”食材:多吃些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食物。例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等。可以制作一些食疗方,如冰糖炖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羹等,都是润燥佳品。遵循“少辛增酸”: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属金,对应肺,金克木。过食辛辣(如姜、蒜、辣椒等)会助燥伤阴,而适量酸味食物(如石榴、葡萄、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滋阴润肺。
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是保持呼吸道湿润最简单的方法。晨起一杯温水,能有效缓解一夜的干燥。
家中保持湿润,在室内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将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左右,可以有效缓解鼻腔和咽喉的干燥感。另外,天气转凉,很多人习惯紧闭门窗,但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建议在天气晴好时,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
顺应自然界“秋收”的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有利于人体阴精的收藏和恢复。并进行适度运动,强身健体。秋高气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推荐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呼吸操等较为缓和的运动,以微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津液耗伤和受凉。特别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坚持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低落的“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忧伤肺”,不良情绪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建议:主动排解不良情绪,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多到户外感受秋日美景,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等)的老年朋友和体质较弱者,寒露节气是疾病易复发的“坎儿”。请务必谨记:1.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2.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3.如出现咳嗽、咳痰、气短加重等症状,请及时就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韩星)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