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十四五” | “气质”蝶变,畅享“青岛蓝”幸福感

连续五年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

“气质”蝶变,畅享“青岛蓝”幸福感

秋日的青岛天高气爽,棉花糖般的云朵悬浮于蓝天幕布之上,与红瓦绿树相互映衬,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更激发了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灵感。

秋日的青岛,蓝天白云与红瓦绿树相互映衬。刘栋 摄

通透的蓝天与清新的空气,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青岛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7%,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1%;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3%,城市“气质”正发生美丽蝶变。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和定力。

“十四五”以来,青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从源头减排到产业结构调整,从靶向发力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也使得城市连续蓝天数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青岛连续五年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如今,碧海蓝天环境品质之城正加速形成,蓝天白云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源头减污,绿色升级

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

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而“源头防治”则是治本之策。

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青岛)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自主研发、设计及制造能力于一身的专业集装箱制造企业,凭借丰富多样的产品优势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国际集装箱制造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前集装箱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是溶剂型涂料,会产生大量VOCs(挥发性有机物),这是臭氧和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2021年10月,企业投资5980万元实施了冷箱水性漆及热熔胶改造项目,使用水性漆替代油性漆作为喷涂材料,并采用热熔胶替代油性发泡黏结剂,每年可从源头减少VOCs产生量1732吨。此后几年里,企业又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实施多个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持续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放。

不仅如此,寰宇东方带着满满“诚意”一步一个脚印向绿色转型。就在今年上半年,企业还凭借一份完善的产品碳足迹报告,顺利拿下了一笔来自意大利客商的集装箱订单。而这份报告包含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相当于产品的“绿色身份证”。

大气污染成因十分复杂,随着攻坚战不断深入,近些年来,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

为实现大气污染“根治”目标,从街头巷尾到工厂车间,从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控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蓝天保卫战在全市上下层层铺开。

近年来,青岛实施了多轮“四减四增”行动,重点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实施污染减排,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煤炭消费、公路运输量等,增加新的增长动能、清洁能源使用和铁路运输量等,完成了多项大型工程减排项目,仅“十四五”以来就连续实施9500余个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项目。

如,组织青钢、海湾化学等110家老城区重点企业完成搬迁、转型、关停,推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关停、9万多辆黄标车以及国三以下柴油车淘汰等,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2.29万户,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大幅削减,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显著,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翻看近5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青岛蓝天白云的优良天比例不断提升。2024年全年收获313个优良天,与2020年相比,PM2.5浓度和PM10浓度分别改善16.1%和19.7%。

靶向发力,协同共治

保卫蓝天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只有一个方面,只有各个方面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才能实现“青岛蓝”永驻。

青岛从推动环保体制机制改革上入手,顶格成立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强化各级各部门联防协作、主动衔接,构建“治气”大格局。

自2019年9月起,青岛创新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针对大气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合力推进各项“作战任务”。

臭氧和雾霾污染防治是“世界性难题”,因此,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既要防也要治,坚持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让青岛大地的“气质”更优。

采取现场执法、远程监控和帮扶指导等方式,结合重点走航和激光雷达扫描监测、区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应用,加强大气污染精准管控……眼下,一场持续数月的臭氧污染强化治理的攻坚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石化、涂装、化工、橡胶、包装印刷五大行业成为治理重点。

夏秋控“烈焰”、秋冬控“瑞雪”,青岛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不同季节污染物排放特点,分时段突出治理工作重点,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有效推进夏季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

守护蓝天白云,自然少不了科技手段。

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使用遥感智能算法,对全市全域范围内的裸露土地、施工工地扬尘等固定扬尘排放源进行高精度、全天候、准实时和大范围的识别,通过细致分析就可锁定大气扬尘污染源……在青岛,“空天地一体化”、综合遥感监测新技术让大气污染物无处藏身,为扬尘源管控和大气污染防治积累扎实的数据基础。

大气环境的持续稳定改善,是一个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久久为功的工程。

去年以来,青岛高规格成立大气污染攻坚工作小组,紧盯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关键因素,顶格推进裸露土地扬尘污染整治等“八大攻坚行动”,统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打出“组合拳”,集中力量解决各类扬尘问题5853个,完成19.13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

随着大型减排项目的基本完成,大气污染物减排进入“深水区”,这两年青岛空气质量进入缓速改善阶段。“大气治理难度加大了,1微克甚至0.1微克的改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换个打法,力争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实施管控和减排。”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吉海表示,未来要更多依靠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9日1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