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运”一百年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我国工人阶级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不朽功勋,谱写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

山海铸魂,潮涌东方。从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青岛改组的第一个工人组织——“圣诞会”,到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第一个工会组织——四方机厂工会,再到1950年青岛市总工会成立,带领全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青岛的工运事业波澜壮阔。

今天,我们回望百年“工运”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工人运动画卷中找寻珍贵的“青岛记忆”。

奋勇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

青岛是近百年来胶州湾畔新兴起的工业城市。青岛工人阶级与这座城市,一同诞生成长,一同发展壮大,一部青岛工人运动史,也是城市与时俱进的发展史。

时间回溯到19世纪末。1897年11月,德国强占青岛,对青岛开始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德国在青岛先后投资兴办了20余家新式工厂,雇佣产业工人五六千人,加上修建港口、铁路和市政建设雇佣的劳工,最多达万人以上。

这就是青岛最早期的产业工人。当时,工人地位低下,劳动强度高、收入低、生活困苦。

德国胶澳官厅公布的《充当跟役苦力告示》中记载:“照得华人凡充西人跟役或苦力以及各项工人者,如时常不按时操作,懒怠成性,或不遵嘱咐,或无故不辞而逃,以及唆使同伙逃逸,一经发觉,准其东主投报副按察司署核办,审实即罚本月薪工,或责打至五十板之多,或监押三礼拜之久,仰各凛遵勿违。”

1914年11月7日,随着德军投降,青岛进入日占时期。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工业投资,先后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建立230余家工厂。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也开始开办工厂,青岛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到1922年,青岛工人总数超过4万人,其中产业工人有2万多人,成为一支日渐壮大的新生力量。

饱受殖民压榨的青岛工人阶级,自诞生起就没有停止过反帝斗争。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受全国爱国志士的鼓舞,青岛工人不断开展罢工、请愿等抗争活动。

1923年1月,原四方机厂工人郭恒祥等人利用民间习俗,以“崇敬祖师,互敬互助”“提高工人人格,辅助路务进行”为口号,联络一部分铁工、木工、油漆工等,成立了一个行会性的工人团体——“圣诞会”。

1923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派,王荷波来到青岛,以全国铁路总工会“五路联合会”名义,组织领导四方机厂工人运动。在他的倡议下,“圣诞会”办起工人图书室,印发四方机厂工人俱乐部简章,会员由数百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

王荷波离开青岛后,邓恩铭来青继续开展工作。他以《胶澳日报》副刊编辑身份为掩护,深入四方机厂、日资纱厂,通过办夜校等方式,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圣诞会”改组成为青岛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

1925年2月,中共青岛支部正式成立,邓恩铭任书记。同年初,胶济铁路局发生内讧,邓恩铭与同在青岛的王尽美商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持续9天的大罢工取得胜利,威震千里胶济线。在罢工中,四方机厂工会宣布成立,这是青岛第一个新式工会。

罢工斗争胜利后,胶济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下设6个分会,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个行业总工会。

1925年4月,邓恩铭组织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日商6大纱厂20余万枚纱锭停止运转,近2万名工人参加罢工。这一胜利推动了青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会组织普遍建立,并开始被承认,工人地位提高,待遇得到改善。

青岛的工人运动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25年5月,时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刘少奇到青岛指导工人运动,他指出:“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为自己谋利益,工会是工人的台柱子。”

1925年7月,中共四方支部以胶济铁路总工会、港政局、水道局及各纱厂工会为基础,联合青岛印刷厂工人联合会、青岛理发业工会、电话局工会、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以及啤酒厂、祥泰木厂等工会,成立“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

面对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反动当局万分惊恐,下令封闭胶济铁路总工会。

在反动当局的镇压下,青岛工人运动转入低潮。据1926年《日本在华纺织业报告》统计,五卅惨案后青岛纱厂工人工资下降15%、劳动强度提高20%,工会会员从8000人锐减至不足千人。

1929年,青岛罢工风潮再次风起云涌。6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来到青岛,同中共青岛市委研究开展日商纱厂罢工斗争。7月,青岛爆发了反日同盟大罢工,也被称为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这次大罢工主要以青岛纺织业工人为主体,历时4个多月,超过2万名工人参加,在青岛和山东工人运动史上均属空前。

1930年,青岛工人运动持续发展,40多家工厂发生工潮近百次。同年12月,青岛党组织召集工人代表会议,成立青岛市工人联合会,这是青岛工人阶级空前团结的标志。

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岛党组织的领导下,青岛工运工作的重点转到了组织动员职工群众参加反日罢工与抗日斗争。工人与日本工厂的抗争主要是:抗拒日寇军事生产任务、破坏日寇军用物资、搜集军事情报、惩治汉奸走狗、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

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抗日武装工作队,保护山东南海地区到青岛市内的政治交通线,接待、护送来往的我方交通员、工作干部和爱国人士,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青岛工商业凋零,工人大批失业,纷纷离市回乡。中共青岛市委决定筹建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1945年12月,青岛市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青岛工人阶级斗争纲领》与《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组织暂行章程》。市职工联合总会成立后,团结全市工人开展反内战、反失业、反迫害、反物价上涨的斗争。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向胶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青岛市委决定精简转移,工会工作并入市委民运组,职工联合总会会务结束。

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时代强音

1949年6月2日,是青岛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青岛解放了。

当天下午,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职工大队紧随解放军进入市内,与其他各大队一起投入紧张的接管工作,同时以“山东省职工总会驻青岛办事处”的名义对外联系,主要任务是联系职工群众,筹建青岛市总工会。

6月6日,山东省职工总会驻青岛办事处正式挂牌。6月8日,青岛市各业职工代表座谈会(第一次职工代表会议)召开,到会的有中纺公司各厂、齐鲁公司各厂、铁路局、四方机厂、电信局、自来水厂、发电厂、华新纱厂等16个公私企业单位的347名代表。大会提出新青岛有三大任务:确立革命秩序、做好接管工作和迅速恢复发展生产。

6月15日,全市职工响应筹委会号召,踊跃参加了庆祝青岛解放大会。

6月16日,市总筹委会召开首次全体会议,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

市总筹委会确定以教育工人、组织工人为中心任务,以成立市总工会为目标,先后向各大产业系统派出19个工作组,到各大工厂企业开展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工会等工作。

8月上旬,全市公营企业普遍开展了建立工会组织和发展会员的工作。

9月4日,市总筹委会主办的《青岛工人报》创刊。

到1950年初,全市12万职工中已发展工会会员8.6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这也意味着成立青岛市总工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50年2月27日,青岛市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武定路青岛市职工学校开幕,来自全市16个产业或行业系统的464名代表出席。会议总结了青岛解放以来的职工运动,成立了全市职工运动的领导机关——青岛市总工会,通过了青岛市总工会章程。

青岛市总工会的成立是青岛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青岛工人数十年来争取工人大联合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也开启了青岛工人运动的新时代。

在市总工会的带领下,全市工人阶级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中,积极投身火热的劳动竞赛,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为青岛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0年4月开始的“红五月”劳动竞赛。这次竞赛是青岛市第一次有领导有组织的劳动竞赛,参加竞赛的有铁路、纺织、轻工、五金、食品、电信、邮政、电厂、码头、搬运、手工业、市政等系统的34个单位,直接投入竞赛的有2.5万余人,占全市工会会员总数的1/3、全市职工总数的1/4。

1950年“红五月”劳动竞赛中,纺织工人在做示范操作。

劳动竞赛期间,各工厂单位形成了厂内厂外谈生产、议竞赛,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热烈场面,涌现出一批优胜小组和先模人物。

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甲班值车工郝建秀当时只有16岁。劳动竞赛期间,国棉六厂各车间开始建立分台白花过磅记录制度,郝建秀看车从300锭增加到600锭,做到了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只有0.2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51年8月17日至19日,纺织工业部与全国纺织工会在青岛召开全国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宣布正式命名“郝建秀工作法”,号召全国细纱工人向郝建秀同志学习。

随着劳动竞赛的各种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多样,成为各级工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市总工会的号召下,全市职工群众学习先进经验的热情空前高涨,技术革新运动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仅1958年,全市职工就提出技术革新建议64万余件,实现21万件,其中重大技术革新1115件。

与此同时,在民主管理方面,1957年开始,青岛在全市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到1961年,全市工业、交通、基建等系统的131个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45个直属基层单位中有42个建立职代会制度。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市广大职工群众以主人翁精神,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先进生产者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1961年,青岛橡胶二厂增产轮胎供应市场。

踊跃投身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工运事业也进入历史新阶段。

思想的解放带来鼓舞人心的力量。在这激越奋进的大潮中,工人阶级坚定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广泛参加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在市场经济的炉火中淬炼成长。

面对“四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广大职工迫切要求学习文化和业务技术知识。当时,市总工会对市区38万名职工的文化水平进行普查,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3%。

为加强职工的文化技术教育,1978年4月,青岛市总工会创办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到1979年年底,职工业余大学开设12个专业,学员1700多人,同时开设174个预备班,学员达8200多人,成为全市职工业余教育的重要阵地。

1980年春,市总工会召开青岛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市的工会组织充分利用职工业余大学、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渠道,迅速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全市各行业职工学校纷纷引入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企业电大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迅速发展起来。

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倡议发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由上海工人首创,当年青岛成立职工读书小组8700多个,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14万人。

1983年4月,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开办“每周一讲”知识大讲堂,邀请当地学者为有需求的职工群众授课。这堂课一讲就是42年,从最初以讲授文学知识为主,发展到涉及政治、经济、文史、哲学、艺术、心理学、国学、法律、医学等多门类多学科,听众已逾数百万人次,获评全国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建立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企业民主管理和保障职工当家作主的最基本形式。

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工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逐步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到1980年上半年,在我市重工、轻工、纺织、二轻、仪表等6个系统315个单位中,已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有168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各级工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搞竞赛上。

比如,1986年,全市开展“六好”企业竞赛活动,“六好”的内容是:完成国家计划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1987年,市总工会在出口创汇企业中开展超标争先竞赛活动,竞赛考核产品出口量、合格率、换汇成本、合同覆盖率等指标。1989年,在全市工交基财系统职工中开展了以“做主人、多贡献、每人节约100元”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减劳动竞赛,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1991年是全国“质量、品种、效益年”。青岛在全市开展了“三赛、三创、夺三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参加人数达90余万人。这一年,首批“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产生,其中有三个山东品牌,两个来自青岛,分别是青岛啤酒、琴岛·利勃海尔冰箱。

1998年3月17日,国营青岛国棉五厂率先 将14台细纱机5376枚纱锭砸掉,为全市纺织业压 锭拉开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关爱工人阶级,高度重视并有力领导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工运理论,推动党的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全方位进步。

2023年7月26日,首个“青岛工匠日”举行,我市举办创新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向工匠致敬。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青岛工会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大局,用心用情服务职工群众,履行基本职责,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改革创新,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5年2月,青岛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各级工会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主线,精心策划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举办职工文化艺术节、职工运动会、太极拳工间操推广等品牌文体活动,凝聚起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共识。在阵地建设方面,全市高标准建成劳模工匠展示馆、工人运动纪念馆,升级改造8家工人文化宫,打造76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1000余个职工书屋(书柜),构建起“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位一体教育矩阵。

二是组织职工岗位建功。立足建设新时代“工匠之城”,各级工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持续开展职工全员创新竞赛和“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创设全省首个“工匠日”,成立“工匠学院联盟”,推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许振超荣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工匠586人次,其中大国工匠4人,齐鲁大工匠6人、齐鲁工匠35人,青岛(大)工匠529人次;储备工匠人才9000余名。

三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市各级工会创新构建“123456”工会法律维权体系,建立“大数据监测预警+跨部门联动处置”劳动争议化解机制,成立“工会法律服务团”,为38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同时,建立“零门槛”法律援助机制,将工会“惠工项目”纳入市办实事,累计筹集帮扶资金4.71亿元,开展“四季关爱行动”慰问职工260万人次,帮助2.1万户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百年工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工会组织寄予厚望,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充满期待。新征程上,青岛工会将持续弘扬优良工运传统,牢牢把握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准确把握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引导广大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勇争先,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在各自岗位上创造骄人成绩,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9日5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