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国庆中秋假期的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依旧是一片繁忙景象。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油工程4号滑道码头前沿,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长84.5米、宽35米、高44米、浮托重量达14600吨的涠洲11-4CEPD平台上部组块。约150名建设者在国庆中秋“双节”坚守岗位,加速推进装船前最后的油漆修补、气密检查、设备信号调试等“精修”工作,静候巨轮到来,将其拖往南海北部湾油田安家。
“项目在9月中旬就已达到完工状态,目前主要是做油漆翻修和收尾检查工作。”项目副经理卢修坤介绍。这个八腿井口中心处理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涠洲油田群第三集输中心,对海底原油进行预处理,为满足区域能源需求提供关键支撑。
该上部组块于去年11月底开工建设,行业同类型工程平均制造周期为一年左右。海油工程青岛公司能于10个月内完成建造,得益于模块化建造与一体化施工管理办法的创新应用。
卢修坤打了个比方:“传统模式下我们的建造过程相当于‘搭积木’,主体结构搭好后再填充内部管线及散件,现在青岛公司推行一体化建造模式,在甲板片预制后提前将管线、散件安装上去,再吊装合拢,减少后续脚手架搭设以及倒运物料等额外作业。”该管理办法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人力投入,并大幅降低了机械吊装成本。
高效建造背后,是团队对图料资源紧缺瓶颈的强力突破。面对核心图纸出图慢、特殊材质管线供货周期长的双重挑战,项目团队提前介入设计、协同优化,并驻厂催料,将材料供货周期从120天压缩至75天,为提前完工赢得宝贵时间。
工期提前,但交付标准不降反升。“组块投入使用后,在原油打捞过程中会分离出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因此工程对管道的压力和密性要求比较高,我们目前在协助生产方检查气密循环,同时调试设备远端信号,确保能够顺利交付。”卢修坤介绍。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假期,高级技师、管线总装负责人孔祥福和工友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最后的气密检查中。孔祥福从事海工建设已经17年有余,节假日坚守是家常便饭。“家人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都知道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性。劳动最光荣!”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大家都在,士气就在。”卢修坤说,管理人员假期同样全员在岗,业主和公司也组织慰问活动,让天南海北的建设者在工地上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据悉,该平台预计于10月下旬装船交付。其成功实践不仅突破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场地资源瓶颈,为后续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方案,更以“青岛制造”的硬核实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新动力。项目建成后将扩容成为涠洲油田群区域第三集输中心,形成三座海上处理中心+一座陆地终端的辐射圈,可满足涠西南区域上产450万方并稳产的规划处理能力需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见习记者 高小岩)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