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图上没有新大陆。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需要打开“新航海图”。
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企业“出海”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助力企业完成复杂的国际化“大考”?
9月29日,在山东省举办的“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国际营销体系推进会上,青岛提出“海外青岛”战略布局,通过构建“三大体系”,为青岛企业“出海”护航。
01
寻找出海“新大陆”
全球产供链加速调整,地缘政治挑战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推高产业链供应链复杂性,迫使企业“出海”必须探索新市场。
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会议指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此次部署释放出清晰信号:在企业“出海”过程中,中国要帮助企业“走得稳”“走得远”。
目前,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已在企业出海综合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内也有一些专业服务机构正在成长。
举办此次推进会,正是山东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的实际行动,加快构建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国际贸易服务生态。
山东集群出海。
会上发布的“山东省专精特新外贸优品集群出海行动”,谋划选定汽车制造、化工产品、通用装备、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建材装饰、轻工工艺品、食品农产品、医药保健、专用装备共十大专精特新外贸优品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行动提出“一国一策”“一业一策”双轮驱动,深耕非洲、中东、中亚、南美、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构建“五个一”国际营销网络。
同时,依托“中国大集”“山东外贸优品库”等平台,强化信息、品牌、营销三位一体服务,推动山东优品精准对接全球采购商。
02
青企“出海”新布局
持续深化海外市场布局,是一批青岛行业龙头企业的一致选择。
从企业“出海”动因来看,主要为寻求市场、资源、效率和战略资产等价值。在公平贸易超越自由贸易、安全因素成为重要考量的背景下,一些新的动向正在显现,企业“出海”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和分散化以降低风险。
供应链稳定是重要考量之一。
海尔智家正加速构建“中国+N”“本土化+区域化”全球双轨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公司在埃及、泰国等建设本土化工厂,在北美持续推进“本土生产、服务本土”布局等,在减少外部环境冲击的同时,提升了交付速度与稳定性,更贴近当地用户。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收入增长11.66%,海外营收占比达50.53%,较2024年末再提升0.24个百分点。
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
与海尔几乎同时间,海信在埃及、泰国的工厂建设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整体来看,依托“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营销本地化”的策略,海信家电海外自有品牌占比持续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化布局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上半年,海信家电境外收入规模与占比同步提升,同比增长12.34%,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
除了家电产业,青岛轮胎橡胶产业同样在海外广泛布局。
前不久,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同时发布了10家海外营收占比最高的企业。双星和赛轮两家青岛企业入围。其中,双星集团海外营收占比高达85.67%,名列第三位;赛轮集团海外营收占比74.87%,位居第六位。
虽同属橡胶轮胎行业,但两家企业海外增长方式不尽相同。
对双星来说,海外营收贡献更大的是海外并购,2024年锦湖轮胎营收高达238亿元,收购韩国锦湖轮胎为双星集团市场表现注入强劲动力。
赛轮集团则受益于持续优化全球化产能布局。作为中国首家出海建厂的轮胎企业,早年便在越南、柬埔寨布局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继续以“扩张性姿态”加速落子:继印尼、墨西哥基地后,新增埃及基地规划,可全面辐射欧洲、非洲及中东市场,填补区域产能空白。
越来越多企业还瞄准新兴市场,以实现新增长目标。
今年1月,特锐德签署了沙特7亿元高压变电站订单。5月即宣布将在沙特设立分公司,将重点开拓中东非、中亚欧、东南亚及太平洋三大中心区域,深度挖掘新能源、电网、有色金属、油气化工以及数据中心等行业。
7月12日,特锐德为沙特国家电网设计制造的15套132kV移动式变电站在沙特奈季兰省的沙漠中完成最后一套送电。
7月,“青岛优品”海外展青岛展区项目首次亮相拉丁美洲,15家青岛轮胎企业在2025巴拿马国际轮胎展结识大洋彼岸的新客户,斩获意向订单7100余万元。
上周,21家青岛橡塑企业参加“2025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橡塑及印刷包装展览会”,与中亚市场精准对接,达成意向成交额近1.7亿元。
03
打造“海外青岛”
“出海”考验企业综合实力,搭建渠道、设计产品、强韧供应链和品牌打造,一项能力都不能少。对于众多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更专业的国际化平台服务将为“出海”护航。
为此,青岛提出构建“三大体系”,助力企业多元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打造“海外青岛”的新设想。
构建“多维协同”的政策支持体系。
今年4月,青岛率先出台支持外贸发展25条政策措施,从快速打通路径锁定存量、突破新市场新业态开拓增量、优化供应链布局带动中间品出口等六个方面入手,帮助外贸企业稳定经营。
海外办展参展是企业抢订单的重要渠道。
《“青企出海 通商青岛”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扬帆远航”出海行动方案》相继发布,向全市外贸企业重点推送“一带一路”、金砖、上合、RCEP等新兴市场展会目录,涵盖10余个行业、20余个国家和地区80余个展会。
与此同时,青岛还对企业参加境外展会予以补贴,在重点展会设立“青岛展区”,前8个月累计组织1500余家企业参加180余个境外展会,组织3000余家企业参加47场采购洽谈会、电商选品会和海外仓企对接会。
“青岛优品”海外展青岛展区项目首次亮相拉丁美洲。
打造“内外联动”的服务保障体系。
在境外,青岛推动形成“10+8+7”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10个海外综合服务中心,推动8个重点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优化7个境外工商中心经贸功能,通过外经、外贸联动,带动中间品出口101亿元。
青岛已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布局114个海外仓,仓储面积超100万平方米,近期将上线智慧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资源对接、线上订仓等服务。
在境内,青岛市建立“商务、金融、海关、税务、外汇、港口+”联动工作机制,合力解决生产、通关、融资、退税、订舱等困难和问题。
强化金融赋能,外贸企业“白名单”已为86家企业解决融资75亿元;
降低出口环节成本,外贸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对出运货物提供免息低息跨境结算、垫资服务;
做强“专业赋能”国有平台服务体系。
青岛重视国有平台国际贸易引领作用,支持华通集团、国信集团等国有平台在深耕冷链、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同时,战略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搭建中小企业出海赋能平台。
今年6月,青岛海发国贸正式成立,承担“航运物流与国际贸易”新主业,成为青岛国有平台开展国际贸易的新力量。
聚焦综合服务。海发国贸构建“航贸金”一体化生态,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资源三大中心,打造千亿级产业链;青岛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智慧政务等服务,累计交易额超350亿元、通关超8500万单;“青云通”数贸平台以数字化服务赋能超600家企业,推动产品出口百余国。
聚焦产业带出海。经控国贸构建“产业培育+跨境出海”服务体系,助力橡胶轮胎、美妆产品等特色产业出海,为企业免费建设独立站超100个;即墨国际商贸城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模式,赋能专业市场中小服装企业“抱团出海”。
聚焦国际区域合作。上合国贸深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3个上合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贸易合作,TIR(跨境公路运输)出口发运量等多项指标全国第一。海尔、海信、电建三等龙头企业依托其海外网络及海外投资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参与海外项目设备物资采购,实现“借船出海”。
外贸环境多变,企业“出海”方式也随之转变。当前,全市正协同“系统作战”,为企业“出海”组建“后援团”,青岛正在以全新思路为企业“扬帆破浪”赢得主动。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