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湾”新势力!超14亿元投资,保险巨头加码青岛养老社区

由保险公司投资运营的“险企系”养老社区,正成为青岛打造“中国康湾”的深度参与者,养老金融版图中的“新势力”。

来自青岛金融监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泰康保险集团等3家保险公司在青岛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总投资超14亿元,已有3家正式开业,初步形成“保险+医康养”生态链。

近日青岛印发的加快推进“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康湾”。而吸引更多险资入青,探索建设不同模式的养老社区,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

保险资金是典型的“耐心资本”,保险公司通过布局养老社区,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需求高度契合,同时还可与主业联动,提升产品规模和价值。

对城市而言,“险企系”养老社区的到来,可以提供包括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全方位养老服务,迎合了市场“多元且分层”的养老需求,为从养老、乐老到享老,带来更多选择与可能。

01

三家险企落子‍‍

青岛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活力足,区位优势与辐射能力明显,因此也成为大牌险企布局北方区域康养网络的关键节点。

2025年6月,由泰康保险集团旗下的养老板块——泰康之家与青岛融汇财富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青岛城心高品质养老机构正式签约落地市北区核心地段。

这家位于主城区的养老机构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90位老人入住,计划2026年4月底正式开业,这是泰康保险集团在全国落地的第44个项目。

此前的2023年11月,位于城阳区的泰康之家·琴园开园,是泰康保险集团在全国投入运营的第20家高品质连锁医养社区。

泰康之家·琴园活力中心一楼

2025年2月,由中国人寿集团在青岛投资运营的养老公寓——国寿嘉园·青岛悦境正式开园,该项目是市北区首个央企养老项目,项目建筑面积达1.66万平米,可容纳370位老人安居颐养。

2023年12月15日,由太平洋保险集团投资打造的太保家园青岛国际康养社区正式开业,这是其在北方区域首个投入运营的养老社区,定位于康复护理业态为主的城市型养老社区。

太保家园青岛国际康养社区由位于市南区核心地段的原青岛太平洋保险大厦改建而成,目前有140多套康养房间,超260张康养床位。

三家头部险企先后落子,青岛当仁不让地成为养老社区的兵家必争之地。

02

瞄准多元养老需求

近几年间,险企纷纷发力养老赛道。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2024年,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年度新增养老社区项目数量合计超20个,全行业累计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建成及处于建设阶段的床位总数超15万张。

中国人寿最新发布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19个机构养老项目。 

中国太保也已在全国13个城市落地15个太保家园项目,有12个社区投入运营,“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养老产品体系日益成熟。

从生存型被动养老向品质型主动享老转变,瞄准银发经济带来的升级养老需求,正是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的最大动力所在。

养老社区居民举办音乐会。

国家卫健委日前表示,我国养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这3%正是险企千方百计要拓展的市场空间之一,而从全国到青岛的实践无不印证这是一片“蓝海”。

据悉,入住“险企系”养老社区,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购买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从而获得入住权益;另一种则是类似于会籍制,支付一定的入住资格费用或押金以获得入住权益。

入住养老社区的成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等在内的费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泰康之家·琴园总经理何鹏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泰康之家·琴园已有超400位老人入住,入住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主要集中在75-90岁年龄段。

在性别比例上,女性老人略多于男性。在居住形式上,既有独居,也有夫妻共同居住的家庭。

与传统的居家养老或者普惠型养老院不同,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医养结合成为突出特色。

“开业以来,琴园护理区的入住需求尤为旺盛,已开楼层基本处于住满状态” 何鹏说。

国寿嘉园·青岛悦境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月开业至今,半年的入住率已超过20%,在住老人男女比例4:6,所住老人基本来自于市区。

项目提出的“医养结合、活力养老、专业照护、候鸟旅居”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非常受老人们的欢迎。

太保家园青岛国际康养社区总经理苏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社区入住率已超过三分之二,同样是以高龄老人为主。

03

“险养协同”的逻辑

银发经济是风口,也是一场考验长期主义的“耐力赛”。

从投资模式而言,“险企系”养老社区大致可分为重资产、轻重资产结合和轻资产模式。

重资产模式一般是自建社区,轻资产模式则主要是通过租赁、改造物业的方式设立养老社区,落子青岛的泰康保险和中国太保等均是重资产模式的代表。

重资产投入,意味着集“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为一体,其优势在于项目产权清晰,保险公司对项目有强控制力,但同时对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社区运营还需要人力成本、食材、能耗、物业管理等投入。

巨资投入背后,险企的考量是什么?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比重6%,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7%,有着稳定的成长逻辑和显著的行业红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公司建设经营养老社区是个多赢的选择,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有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社会有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减轻了政府养老院建设的负担。

对保险公司而言,通过加入养老服务,增强保险产品吸引力,提升新业务价值,赋能保单销售和保险主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服务采购和运营,在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环节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看向未来,养老社区还在不断积累照护、医养、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业务经验。这种经验,还会将养老服务延伸拓展至居家养老领域。

养老社区为居民组织音乐疗愈活动。

正是基于多种考量,落子青岛的险企信心满满。

“我们对在青岛的运营非常有信心,预计开业五年后可以达到满住,并实现盈利,除已经呈现的“一园一府”的布局外,未来几年,泰康还将加大在其他区域内的布局。”何鹏表示。

近几年来,作为全国首批多项养老金融改革试点城市,青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供给,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近日,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13部门印发《青岛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争取养老金融政策试点,逐步扩大“金融+康养”试点模式,创新设立青岛特色养老金融示范点。

在何鹏看来,要吸引更多险企落子青岛建设高品质养老社区,需要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同时,支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高品质养老社区提供稳定、专业的人才支撑。

苏晗认为,青岛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还可以差异化定位,如开发“滨海疗愈”主题养老产品,“依托胶东机场枢纽优势,设计“夏季青岛避暑养老+冬季南方候鸟养老”跨区域联动方案,对接保险公司的全国养老网络。”

打造适宜养老金融发展的生态圈,让更多养老金融“新势力”落地实践,从容应对城市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青岛,起跑正当时。

记者|傅军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