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度“挑食”“节食”,当心是心身疾病!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提醒→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6日讯 14岁初二女生小雅(化名)在学校体检后,她因担心体重“超标”严格节食,只吃极少水煮菜还催吐,半年内,身高158cm的她体重从45公斤降至32公斤,并出现面色苍白、怕冷、情绪低落等症状,但她仍觉得自己“胖”。近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确诊其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经科学治疗和家长配合,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提醒,当孩子出现极端的节食、体重骤降时,请务必认识到,神经性厌食症不是叛逆或不良习惯,而精神障碍之一。它的核心是对体重增加的病态恐惧和扭曲的体像认知,需要像治疗糖尿病、心脏病一样,进行专业的医学干预。

家长应该学会识别预警信号,关注孩子行为、情绪与身体的改变。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下“危险信号”,请高度警惕。

信号之一是行为警示,包括严格节食,极度关注热量,只吃“安全食物”,回避家庭聚餐;进食异常,饭后常躲进卫生间(可能催吐),过度咀嚼、玩食物;过度运动,即使抱病、疲劳也强迫运动,停不下来;隐瞒行为,穿宽松衣物掩饰消瘦,否认饥饿。

信号之二是情绪警示,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焦虑、抑郁,尤其在讨论食物时更为严重;认知扭曲,无论多瘦都觉得自己“胖”,追求完美;社交退缩,远离朋友和家人,兴趣减退。

信号之三是身体警示,这种情况已经需要立即就医。其表现为:体重显著低于同龄、同身高正常水平,并出现生长发育停滞,身高增长缓慢,女孩出现闭经等症状;此外还有怕冷、头晕、乏力、皮肤干燥、脱发、心律失常等躯体症状。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神经性厌食症的征兆,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有力的盟友,首先要做到立即行动,怀疑即就医,勿抱侥幸心理。与此同时要学会表达共情,说“我担心你的健康,我们一起来面对”,而非“你必须吃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活力,而非体重数字,并做到信任专业团队,积极配合治疗成为孩子康复路上不可替代的伙伴。

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食,这会引发权力斗争,加重病情。平时不要评论身材,不要讨论自己、孩子或他人的胖瘦。对于患病的孩子,家长不要责备,厌食不是意志力问题,而是疾病表现,而且不要放弃希望,康复虽漫长,但完全可能实现。早期专业干预是康复的关键,请家长们放下自责和恐惧,帮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周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