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青岛体育中心国信体育场内气氛热烈,“英派斯杯”青岛市第六届运动会在此隆重开幕。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市委常委、秘书长宋明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栾新、市政协副主席薄涛等市领导共同参与,副市长赵胜村致开幕词,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全记主持仪式。
开幕盛典:仪式与精神交融
上午9时,在国旗与六运会会徽方阵的引领下,裁判员、运动员代表依次入场。升旗仪式后,全场奏唱国歌,运动员与裁判员代表庄严宣誓,承诺恪守赛风赛纪、秉持公平竞赛。赵胜村在致辞中表示,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本届市运会既是对青岛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城市精神与综合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他呼吁全体运动员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裁判员公正执裁,共同打造一场“选拔人才、推动健身、激活城市”的体育盛会。
创新赛制:全龄参与、覆盖最广
青岛市运动会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四年一届,是全市规模最大、项目最全、参与度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第六届市运会于3月15日开赛,持续至10月23日闭幕,首次参照全运会与省运会模式,分设青少年组与群众组两大类别。青少年组共设37个大项、916个小项,注册运动员达18852人;群众组涵盖大众竞技、智力体育等三大板块28个项目,参赛者年龄横跨4岁至70岁,基本实现全人群、全年龄段覆盖。截至开幕式前,青少年组已完成32项比赛,群众组完成12项,市北区、市南区、城阳区暂列金牌榜前三。
从“选苗场”到“梦想台阶”
作为山东体育的“领头羊”,青岛素有奥运冠军“摇篮”之称,曾走出张娟娟、陈梦等一批体育名将。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14名青岛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创下境外奥运参赛人数新高。这份深厚的“体育基因”也在六运会青少年组中延续——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参赛规模,均达历届之最。对众多青少年选手而言,市运会不仅是竞技的“选苗场”,更是他们走向更高舞台的“第一级台阶”。
赛事“链动”城市:从全民健身到产业升级
本届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比拼,更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从首届市运会冠名商双星集团,到本届唯一合作伙伴英派斯健康科技,青岛本土体育企业持续与城市体育事业深度“链动”,形成“赛事赞助+场景共建”的双轨模式。这种协作已超越全民健身范畴,逐步延伸至体育培训、智慧健身、赛事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体育从“事业板块”向“经济引擎”转型。
青岛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全记指出:“市运会是青岛竞技体育的根基,是区市综合实力的试金石,也是全民健身成果的展示台。我们将以六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新模式,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续注入体育动能。”
体育融入血脉,城市因运动而生动
一场城市运动会,不仅是竞技成绩的展示,更是体育精神与城市气质深度融合的体现。青岛六运会以“全民参与、全龄共享”为办赛理念,将体育从赛场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让运动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青岛,体育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从沿海一线的滨海步道、健身长廊,到社区里配建的智慧健身设施;从中小学校园里蓬勃开展的“阳光体育”,到企业单位组织的职工运动会——体育正以多样化的形态,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体育也在重塑着青岛的城市形象与空间功能。借助六运会的举办,青岛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实施“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计划,打造“一场赛事带动一片区域”的联动效应。
更为深远的是,体育正成为青岛现代化治理的一张“软名片”。通过举办高规格赛事、培育本土体育品牌、发展体育休闲产业,青岛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六运会期间,各区市代表队之间的友好竞争、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市民观众的文明观赛,共同构筑起一道鲜活的城市风景线,展现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