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科技服务企业数量超1100家、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
以“软服务”夯实“硬科技”根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6日讯 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今天,科技服务业正成为激活创新动能、锻造产业硬实力的关键支撑。近日,《青岛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
三年行动计划立足青岛产业基础与创新需求,锚定一个目标——到2027年,青岛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企业数量超1100家、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
这份政策文件,既是对国家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部署的积极响应,更是青岛以“软服务”夯实“硬科技”根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之举,勾勒出青岛科技服务业清晰的发展路径。
加码打造“4+3+3”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
科技服务业绝非简单的“技术中介”,而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具有人才密集、附加值高、辐射性强的鲜明特征。
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市场端的成果落地,从企业的创新驱动到产业的生态构建,科技服务如同一条“创新纽带”,串联起研发、转化、产业化各环节,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6.8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背后离不开科技服务业的活力涌动。
对于青岛而言,发展科技服务业更是其巩固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地位、实现“科技强市”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产业布局方面,三年行动计划要按照“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原则,以崂山区、市南区为核心,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市北区为三极,其他区市协作配合,着力构建“双核引领、三极联动、多点支撑”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
在关键任务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市基本形成以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技术推广为科技引领型,以检验检测、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为产业升级型,以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及其他科技服务为业态优化型的“4+3+3”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这三大领域直接对接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升级需求,是实体经济的“赋能器”。届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企业数量将超过1100家,营业收入将达1300亿元。
全链条服务能力提升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抓手。为此,该计划明确了10项主要任务,这些任务之间并非孤立的服务板块划分,而是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构建闭环支撑体系。每一项任务都精准对应青岛产业创新的痛点与需求,在填补服务短板的同时,打通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增值”的关键堵点。
从北京的标杆孵化器集群到杭州的科创大走廊,全国先进地区的布局经验表明,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终将转化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青岛此次以三年行动计划锚定方向,既是对自身创新资源的系统整合,更是对“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探索。随着政策落地生根,科技服务业必将成为青岛锻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创新之花在胶州湾畔结出更丰硕的产业果实。
围绕“做大、做精、做强”推进十大任务
围绕引领型、升级型、优化型这三类服务类型,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做大、做精、做强”三大方向梳理了十大任务。
“科技引领型服务”旨在筑牢创新源头与转化基石,在这个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技术推广”的组合,直指“创新成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核心问题。其中,科技研发服务聚焦“源头供给”,通过打造创新中心矩阵、做强新型研发机构,破解青岛部分产业“卡脖子”技术困境。技术转移服务瞄准“中试死亡谷”痛点,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平台等,相当于为实验室成果搭建“试产车间”。以青岛家电、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为例,中试平台可帮助企业将新材料、新算法快速转化为可量产的零部件,而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育,则能解决“懂技术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技术”的对接难题。企业孵化服务要跳出“只提供场地”的传统模式,培育高端孵化平台将更侧重“产业链孵化”,通过配套供应链资源,让初创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这也与青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高度契合。技术推广服务强调“精准落地”,开展先进适用技术遴选,优先进行绿色技术推广,加快场景应用实验室的建设,让技术在实际场景中迭代优化,避免“实验室里好用、工厂里无用”的尴尬。
“产业升级型服务”侧重为实体经济注入“数字化+专业化”动能。其一,检验检测服务的“高端化”转型迫在眉睫,当前青岛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高端检测能力仍有缺口。打造专业检测平台,不仅能满足本地企业“家门口检测”的需求,还可吸引周边地区企业送检,形成新的服务增长点。其二,工程技术服务的“全流程监管”与“人才培育”是提升能级的关键,可为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效率与质量兼顾的保障。其三,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的数字化场景搭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园区、构建数字化供需平台,是青岛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眼下,在港口码头、海洋观测探测、低空经济等领域,青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将算法、算力、数据等资源初步实现了产业应用,让产业升级更智慧。
产业融合与生态优化是“业态优化型服务”的重要支撑。聚焦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及其他科技服务等领域,三年行动计划要做强科技服务业生态的“润滑剂”与“稳定器”。在知识产权服务中,链条完善与争建知识产权集聚示范区等要求,能帮助企业处理“维权难、转化难”的问题。青岛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很多企业有专利却不知如何变现,探索专利应用新模式可让“沉睡的专利”产生经济价值;而知识产权集聚示范区则能整合代理、维权、运营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强调品牌打造、优化机制、发挥基金投资作用,直击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真正为企业提供“耐心资本”。科技咨询及其他科技服务则体现出明显的“中小企业倾斜”与“科普共享”等“普惠”特点。
研发有支撑、转化有渠道、落地有载体、升级有动能、生态有保障,三年行动计划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随着各项任务落地,青岛科技服务业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发力”,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