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17日5版
弘扬中医药国粹,共享健康生活——
青岛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热议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系统挖掘和整理海洋药材的应用经验,积极开发融入海洋本草元素的养生膳食、健康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让中医药文化与海洋特色有机结合。
●强化中医药本科教育,推动相关大学设置中医药本科专业。同时,立足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制定差异化、专项化的人才引进与评价政策,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推进基层中医机构提质升级。一方面,依托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从医师资质审核、诊疗流程监管到药品质量把控进行全链条优化。
中医药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青岛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先后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中医药国字号“双改革”城市。目前,青岛市已逐步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显著提升,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10月10日,由青岛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12345·青诉即办、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琴岛协商·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44期协商活动举行。本次协商活动走出演播室,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崂山区中药药事服务中心,围绕“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本期协商活动由青岛市政协教科卫体工作办公室承办。
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主题展开协商。
治未病,让中医药健康理念浸润群众生活
中医药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汪运富表示,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是加快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汪运富
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牟海津认为,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首先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与推广普及,帮助公众真正理解并认同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从而自觉将“治未病”等理念融入日常健康管理。
牟海津
“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的重点应放在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通过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引导老年人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等方式,让更多人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医药文化。”牟海津建议有关部门积极鼓励专业机构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日常诊疗中的 “望闻问切”、健康科普讲座、中医适宜技术体验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理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协商活动现场,崂山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段锦展演队进行了精彩的八段锦表演。
崂山区北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段锦展演队展示八段锦。
牟海津表示,海洋本草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应用历史,青岛在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时,一定要紧扣海洋这一独特元素,系统挖掘和整理海洋药材的应用经验,积极开发融入海洋本草元素的养生膳食、健康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让中医药文化与海洋特色有机结合。
当前,文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引擎。青岛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金芳认为,青岛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应借力文旅产业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例如,崂山声名远播,崂山道医、崂山道教养生功法、崂山道餐、崂山道乐亦各具特色,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崂山中医药文化精华的挖掘,并围绕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让市民游客在崂山旅游中感受中医的魅力。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通过古籍文献展示、药材标本陈列、虚拟现实互动等形式,生动系统地展现了中医药的历史底蕴与科学价值,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关机构可以加大对青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力度,更好地服务公众健康与文化传播。
孙金芳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佳家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玲表示,中医药要实现持久发展、持续惠泽百姓,关键在于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坚持“守正”,系统总结与继承中医药理论精髓、临床经验与技术特色,守住学术根本;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研究、开发新产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健康需求相融合。
李晓玲
“近年来,中医药的热度持续攀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一大批中医药新业态、新产品的涌现密不可分。”李晓玲建议,青岛可以推出一批既承载中医哲学与健康理念,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中医药“国潮”产品,以更年轻化、生活化的方式彰显中医药文化魅力。
委员和专家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积极回应。汪运富表示,“治未病”是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卫健部门将多措并举,通过开展八段锦全民推广,举办中医集市(夜市)、三伏养生节、膏方节、文化节等活动,编撰发放《青岛市居民中医药知识导读》,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织密网,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的现实问题。汪运富介绍,青岛持之以恒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1+2+4”中医医院服务高地,全市现有中医医院55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所,居国内同类城市首位。同时,提升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青岛市中医医院以中医特色优势和临床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中医临床技术传承,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开放的名医堂,形成中医人才荟萃、中医学术流派汇聚、中医传统技艺汇集的中医服务高地。”孙金芳介绍,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下一步,该院将持续争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并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智慧中医药特色应用,通过“好医+好药”赋能,实现中医药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青岛市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城市三甲医院包联”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建成170个医联体,积极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将优质中医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结合前期实践,孙金芳建议,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中,充分发挥中医特有的“治未病”优势,构建有中医特色的全生命周期“防治康”服务体系;在医院、医联体体系内,统筹使用医保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在分级诊疗机制中的作用,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益。
近日,青岛市医疗保障局、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推出11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新政,实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推动中医药服务从“价格医疗”向“价值医疗”转变。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和支付管理处副处长王韩介绍,通过实施这项改革,引导和鼓励医院积极采用中医治疗方式,充分体现中医劳务价值,促进中医适宜技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有效传承和发展。下一步,医保部门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扩大中医优势病种范围和试点医院范围,让更多的参保人享受到改革红利。
王韩
基层中医机构直接扎根社区、乡镇,是中医药服务触达基层群众的关键节点。相较于大型中医医院,它们具有距离近、成本低、服务灵活等优势,能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中医难、用中药贵”等痛点。李晓玲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青岛的基层中医机构良莠不齐,有的中医机构深受群众信任,前来治病、调理的人络绎不绝,也有的中医机构门可罗雀。她建议推进基层中医机构提质升级。一方面,依托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对医师资质审核、诊疗流程监管、药品质量把控等进行全链条优化。同时,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基层中医药机构的特色疗法与成功案例,重塑群众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信心。
牟海津一直关注区市中医医院建设升级。他认为,区市中医医院是全市中医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内中医诊疗、教学、科研的 “龙头” 枢纽,也是连接市级三甲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关键纽带。目前,青岛一些区市中医医院建设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公立中医医院院区尚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牟海津建议,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早日补齐区市中医医院“短板”。
“各位委员和专家的建议很有针对性。”汪运富表示,下一步,卫健部门将做强青岛市中医医院“龙头”,彰显中医药优势特色,提高综合救治能力,打造一批名医、名科、名药、名术,真正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夯实区市中医医院“龙身”,加快推进崂山区、城阳区中医医院建设,推动其他区市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翘起基层中医药“龙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镇(街)有国医馆、村(社区)有国医阁。同时,支持青岛市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区市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
聚才智,锻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在协商活动现场,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成为委员和专家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青岛市中医医院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渠道引进、多层次培养等方式,持续加强高等级中医药人才储备。但与先进城市的知名医院相比,青岛市中医医院受制于自身平台能级有限、现有人才政策对中医药专业特点适配性不强等因素,高水平人才引进步伐相对缓慢。
孙金芳建议强化中医药本科教育,推动相关大学设置中医药本科专业,培养既具备扎实临床能力、能有效诊疗疾病,又善于传承精华、勇于创新发展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立足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制定差异化、专项化的人才引进与评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李晓玲认为,青岛应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培训,培训内容以中医适宜技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为主,确保实效。
今年年初,有关部门发布青岛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名家和基层名中医评选结果,确定7名青岛市中医药领军人才、15名青岛市中医药名家、17名青岛市基层名中医。李晓玲建议有关部门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化、常态化的中医药人才评选与表彰机制,更好地调动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中医师承关系是传统中医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培养机制,其历史脉络由古至今一直沿续。但由于培养周期长、授业人数有限、经验传承受限于个体,传统师承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需求。牟海津表示,当前,有专家呼吁将师承教育与智能教育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中医药教育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青岛可积极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率先开展“智能师承”教育模式试点探索,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汪运富表示,人才工作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是中医药的永恒主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卫健部门将加强高端中医药人才引育,搭建平台助力现有青年才俊成长。同时,以技术应用为先导,加快培养临床型基层中医药人才,更好地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武/文 杨志文/图)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