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客服转人工为何这么难?

AI客服只会“话术”一问三不知,人工客服“千呼万唤”喊不出——

AI客服转人工为何这么难

■诉求来源

12345·青诉即办

观海新闻客户端“民生在线·帮办”

党报热线82863300

■话题热度 ★★★★

“快递已经到达青岛,可一天半了没有动态更新,打快递公司电话,接电话的AI(人工智能)客服一直答非所问,我几次要求转人工,客服就是不给转。”市民小夏说,她最后只能联系商家要求退货退款——快递不配送,客服不给力,商家被“误伤”。

如今,不少商家都换上了成本低、全天24小时在线的AI客服。不少消费者联系商家时,通过拨打电话或者线上平台“呼唤”人工客服极为困难。而AI客服时常“已读乱回”,难以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严重影响消费体验。这种现象该如何破局?记者展开了调查。

AI客服不智能,人工客服不露面

上个月,家住李沧区的刘女士从抖音店铺购买了一件T恤衫。“当时看图片是长袖,但收到的是短袖,我就想联系商家换货。”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起初在平台上询问客服“为何发来的货与图片不符”,但客服答非所问,只发来该商品的介绍。询问无果后,她又多次与客服沟通换货事宜,客服依然无法精准解决问题。

“这样的购物体验很不愉快。我认真沟通,但AI客服并不智能,白白浪费时间。想找人工客服,又得不到回应。”最终,刘女士通过平台退货退款。

“00后”小西喜欢动漫周边产品,前不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了自己被AI客服“欺负”的不快经历。

“我在淘宝某旗舰店选购了一款动漫周边,要与商家协商退运费。AI客服一直重复‘这边帮您查询一下,请耐心等待’‘给您带来不便深表歉意’‘您反馈的问题我们会积极处理’这几句话,完全不在意消费者真正说了什么。”小西告诉记者,AI客服表面上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是无效沟通,消磨了消费者的耐心,“不管怎么呼唤,人工客服就是不露面,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在部分购物平台上,AI客服能回答的问题有限,往往都是商家提前设置好的答复话术,并通过消费者问题中的关键词来“触发”。当问题“超纲”或涉及售后服务时,AI客服往往束手无策。

此外,不少消费者在拨打通信运营商、银行、快递等行业的热线电话时,也常被AI客服“折磨”。有的客服电话需在强制听半分钟开场白后,经多次选择才能进入人工通道,一旦按错,就得返回重听一遍;有的AI客服因消费者提出的诉求未涵盖商家录入的关键词,直接让消费者通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其他渠道解决问题。

“想成功转人工客服,不要等到AI客服开口说话,电话接通后就一直说转人工,或者直接拨打他们的投诉热线。”面对某通信运营商人工客服难接入的现象,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攻略”。

有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智能客服行业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亿元。但与行业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消费者的满意度持续走低。调研中,34.4%的用户认为AI客服只会复读固定话术,一问三不知;30.98%的用户被AI客服答非所问“气到抓狂”;31.2%的用户嫌AI客服“语速快得像催命符”。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众多投诉直指“转人工客服难如登天”,还有不少用户反映,AI客服无法照顾到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需求,希望能够实现“一键转人工”。

企业“降本”未必实现“增效”

企业为何青睐AI客服?一位运营AI客服外包业务的企业负责人直言:“AI客服能够实现‘007’(即24小时在线,每周7天工作),而且成本比使用人工低很多,不少企业希望借此降本增效。”

“现在招一名全职人工客服,月薪至少4000元,加上社保、培训成本,一年下来成本近6万元;而一套AI客服系统,包年费用最低只要1000元,还能24小时在线。对中小企业来说,肯定选AI客服。”从事电商运营多年的陈先生向记者透露,他经营的淘宝店铺正在使用AI客服,仅在每天的咨询高峰期保留了一名人工客服。

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智能客服系统”,发现有上百家店铺提供相关服务,价格从每年1000元到6800元不等,服务内容包括关键词回复、意图识别、知识库搭建等。一家销量较高的店铺客服人员介绍,其最新版本的AI客服系统已升级,回复准确率达到90%以上,基本能替代80%的人工客服工作,还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转人工触发条件”。

近日,记者以电商企业员工身份,向某经营AI客服业务的企业咨询。“我们的软件拥有智能学习能力,可以短时间内学透产品信息,并且快速运用,做到‘意图识别’,在2秒至7秒内自动回复客户。与人工客服相比,回复内容更生动、专业。”工作人员小文介绍,其产品不同于传统客服机器人的机械应答,而是能深度理解客户语义,精准识别客户情绪与需求,提供拟人化的对话交互。

“如果AI客服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会触发‘兜底话术’,转接人工处理;识别到买家情绪激动时,也会优先安抚买家。”小文也坦承,AI客服并非万能,无法完全取代人工客服。“产品按照算力回复计费,一笔订单在售前平均不会超过5个回复,约花4分钱就能接待一位客户。”小文推荐记者选购年费为3999元的企业版产品,可满足不同平台的10家店铺需求,能实现“全自动接待”。

业内领先的某AI服务平台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提供的AI客服产品具备大模型知识库,可无缝同步知识更新到智能服务上,大幅降低运营门槛;同时“意图识别”准确率高、精准生成解决方案、有效降低幻觉问题,实现“回复更聪明”。该工作人员也坦言,尽管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但人工客服仍不可替代。

“企业引入智能客服的核心诉求是降本增效,但很多企业走向极端,把‘降本’放在首位,忽视了‘增效’本质是提升服务质量。”陈先生坦言,部分企业会刻意压缩人工客服规模,甚至设置“转人工门槛”,目的就是减少人工介入,降低运营成本,“至于用户体验,只能排在后面”。

有过5年电话客服从业经验的王莉告诉记者,人工客服一边被AI客服“抢饭碗”,一边还要承受来自客户的压力。“很多客户情绪激动,特别是公司大规模使用AI客服后,客户满意度降低,人工客服压力更大。”王莉透露,客服行业收入不高,节假日加班是常态。受“AI越强,人工越惨”现象影响,不少人工客服选择了转行。

合理分配AI和人工客服占比

针对当前AI客服普遍“答非所问”“转人工难”的问题,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技术的使用不能失去人文关怀,企业引入AI客服的核心目的是降本增效,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回避售后问题,牺牲消费者权益。

“人的语义本身存在模糊性,实际对话中用户问题多样、诉求隐藏,甚至部分用户未说清自身需求——这使得仅依赖大模型和答题库的AI客服难以精准判断真实意图、感知用户情绪。即便大模型能满足80%用户的常规问答,剩余‘超纲’提问亦不容忽视。”张书乐建议,AI客服想更人性化,仍需从技术层面再发力,在大模型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场景,搭建专属知识库,针对性解决用户需求。

张书乐认为,人工客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人工服务更便捷,因此企业需合理分配AI客服与人工客服占比,当检测到用户连续未获得有效回复或情绪波动时,自动提示“是否转人工”,避免用户陷入无效的沟通循环。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直言:“通常来说,从AI客服转人工客服的时间超过1分钟,就可能引发消费者的不良情绪。”

“AI客服和人工客服都是解决售后服务问题的客服渠道,虽然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在使用AI客服时必须设置人工客服,但前提是要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如果AI客服无法满足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那么企业就要通过人工客服等方式履行法定义务。”陈音江认为,当前行业仍缺乏统一的转人工时长标准,部分企业通过设置多轮验证、隐藏人工入口等方式,故意延长接入时间,变相规避人工服务责任,影响用户体验。他建议,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合理控制从AI客服抵达人工服务的总时长。若人工座席繁忙,需实时显示等待人数及预计等待时间,避免用户长时间在线等待。

“我们建议企业尽量采用‘人工+AI’的客服系统,对于一些常规性咨询问题,可以通过AI回复;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投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问题,则应优先通过人工客服解决。关键是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和特点,梳理出部分共性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答复内容,并让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AI客服或人工客服。”陈音江说。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17日6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