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山东青岛举行。
从荧屏上的经典动漫形象到网络中的新锐游戏角色,再到花式破圈的非遗文化,众多风靡世界的“顶流IP”同台亮相;从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承人到打造爆款IP的文创企业,再到不断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链上的各方力量齐聚一堂。它们共同呈现出一幅生动而多元的全球版权产业图景。
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是我国版权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性、国家级版权专业博览会,首次落地山东,呈现出了哪些新气象?以版博会为新契机,“山东IP”又该如何走向世界舞台?
一
本届版博会的“新”,不仅体现在展位、面积、嘉宾等“量”的指标创下历届之最,更在于其“质”的内核发生了跃迁。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本届版博会不再局限于陈列版权新成果,更注重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融合与场景创新的交织,深度演绎数字智能与版权工作全链条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感受好玩有趣的新体验。在现场,人们可以借助VR技术策马穿越秦朝,近距离感受兵马俑的磅礴气势;可以透过数字图卷,个性化尝试“明代服饰穿搭”,在交互中体验古人的风雅;可以轻触屏幕,在《齐鲁文库》数据库中翻阅千年文脉,与先贤隔空对话……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与时尚交织,国潮与新潮碰撞,各类“脑洞大开”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多元文化诉求得到一站式满足。
展现解题破题的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重塑版权业态。依托DeepSeek大模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实现“机读人审”智能审核新模式,大大提升版权审核的效率;上海最闻科技带来“最闻写作助手”,以深度知识审校与智能纠错功能,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众多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带来涵盖多场景的创新产品,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版权创造效率、强化版权保护力度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开展合作共赢的新对话。除主体展览外,一系列高规格、高质量的配套活动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产业创新生态。一方面,2025国际版权论坛和9场交流研讨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前沿思考与深刻洞见;另一方面,若干场精心组织的路演与推介会,则成为连接创意与资本、项目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一批具有潜力的版权项目及新品脱颖而出,促进多项产业合作意向实质性落地,推动版权成果转化。
二
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展会,山东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
首先,山东版权产业家底厚实。拥有独特底蕴的齐鲁文化正成为创作者独一无二的灵感源泉,“夫子的朋友圈”、狮敢当・“敢敢”“当当”、“八仙归来”等文创产品火爆出圈,昔日静默于展柜的文物跃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济南皮影戏、淄博陶瓷琉璃、巨野工笔牡丹等一批传统手工艺项目在手艺人的匠心打磨下变身“国潮顶流”,14个手造产业集聚区叫响了“山东手造”品牌,闯出了一条走向世界之路。
与此同时,济南动漫基地的崛起,青岛影视基地的繁荣,涌现出一批承载着潮流化与年轻化的现象级IP,如我们所熟知的《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以及《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这些IP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它们更是走出国门,汇聚成吸引世界关注的山东魅力。
其次,在版权保护和治理上,山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3年,山东便率先搭建了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以“零见面、零纸化、零收费”的模式,完成了234万件作品登记。
更重要的是,山东版权平台建设“多点开花”。在青岛,“音乐版权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了音乐版权从登记、估值到交易、维权的全流程全覆盖,累计上线作品超5万首,培育近百家制作公司,达成超4000万元的交易额。在潍坊,“山东省婚纱摄影版权登记交易平台”破解了困扰婚纱摄影市场的诸多难题。在日照莒县,版权工作站走进非遗匠人云集的莒国古城内,助力城内莒礼文创、莒国酒坊等几十家商铺登记版权作品200余项。
当前,山东已创建3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48个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2024年,全省著作权作品登记81万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此外,科技手段的注入不仅提升了版权的管理与保护水平,更为山东版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青岛打造《寻梦沧海》《海上有青岛》等数字文旅项目,成功推出一批以版权为核心的新型文化消费业态。
诸多优势叠加,山东有条件、有底气搭建版权产业的交流高地,集中展现最前沿的实践,激发新的思考。
三
版博会虽只延续数日,但其带来的探索与启示不应随之结束。透过版博会,山东版权产业将有怎样的展望?
要实现版权经济效应的持续增长,首先体现在版权自身价值转化上。
潍坊风筝和运动品牌匹克联合,推出风筝配色运动鞋,在多个电商平台热销,与腾讯手游合作,开发风筝皮肤和手游主题风筝,销量过百万;曹县汉服凭借原创设计“潮”动全球,让传统服饰成为国际时尚符号。这些消费新风向,正是版权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生动印证。
作为文化大省,山东拥有孔子、泰山等顶级文化IP,既要通过系统性的原创研发与IP授权,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也要瞄准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把握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开发兼具审美与实用的产品,方能在文化IP从“走红”到“长红”的同时,成为撬动产业、叫响品牌的山东新名片。
版权不仅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更是驱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引擎。
珞石书法机器人化身“书法家”,蘸墨、运笔、挥毫,精准复现大师级笔迹,完成扇面提字,行云流水间呈现“版权+工业”的创新成果。
青岛领客文化的医疗挂号数字人系统,则构建起未来医疗服务的微缩场景,观众只需轻点交互屏幕,便能体验智能挂号、精准导诊、灵活预约等全流程服务,具象展示“版权+医疗”的融合潜力。
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更多企业投身于版权的保护与创新实践,不断丰富版权创新的新场景、新应用、新体验,方能释放版权的赋能价值。
当然,“山东IP”要走向世界,还得与业内伙伴共享版权发展机遇。从“一带一路”图书版权贸易洽谈会、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等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到海尔、海信等“山东好品”闪耀世界,山东正构建起版权出海的新矩阵。只有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才能让山东的版权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进一步推动山东版权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版博会,不止于一场盛会,更是山东奔向版权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借版博会之风,山东将释放更强劲的产业动能,在全球版权产业的版图上,成为令人瞩目的“顶流”坐标。(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