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产”试剂盒结束我国无水产诊断兽药历史,为对虾病毒性偷死病防控提供支撑

产研联合,让对虾不再“偷死”

“青岛产”试剂盒结束我国无水产诊断兽药历史,为对虾病毒性偷死病防控提供支撑

病死对虾多出现在池底,无明显发病前兆,不易及时察觉……这种严重影响对虾养殖业的病害,被养殖界称之为“偷死病”。

对虾为何会“偷死”?又该如何及早预防?针对这些问题,青岛给出“答案”。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简称“黄海所”)与青岛立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立见”)联合研制的“偷死野田村病毒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获批兽药产品注册,这是我国首个水产诊断类兽药产品,标志着我国在水产养殖重大病原快速检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结束了我国无水产诊断类兽药产品的历史,将为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攻关,鉴定出新发病

2010年,山东潍坊一些养殖企业的对虾开始出现“偷死”的情况。“当时养殖户发现,养殖池料台上对虾数量减少,池塘底部陆续发现死亡个体,但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跟我们联系,希望帮忙发现、解决问题。”谈起山东省早期发生对虾偷死病时的情况,黄海所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研究室主任张庆利研究员回忆说。

该研究室长期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生物主要病害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应的技术研发,为我国海水增养殖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我们开展全国沿海省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山东养殖对虾发生偷死病之前,2008—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方多省市养殖对虾中就开始大规模暴发。”张庆利说。

调查还发现,对虾“偷死”现象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由于患病对虾很少游到水面或浅水区,绝大部分死虾出现在池底,不易及时察觉,故被国内养殖者称之为“偷死病”(东南亚地区将该病称为“持续性死亡综合征(RMS)”)。发生该病后,几乎每天都会在池塘底部发现死亡的对虾,这种现象一直会持续到养殖末期,累计死亡率最高可达80%。

病原鉴定工作随之开始。2014年,张庆利带领团队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实验等研究工作,首次分离鉴定出甲壳动物新发病原——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最终确认CMNV是引起“偷死病”的病毒性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发了该病毒的PCR、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等检测技术,证实CMNV能够跨物种感染鱼类、贝类和棘皮类动物,并联合国际团队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突尼斯、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等国家发现该病毒的流行和存在。”张庆利说。随后,他们制定了CMNV检测行业标准,研发出了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试剂盒,并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支持下,在国内十多个省市示范应用,并推广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水产养殖国家。

“虽然当时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还属于‘实验室试制产品’,没有获得国家认证,但却在示范使用中积累了经验,为后来获批兽药产品注册奠定了基础。”张庆利补充说。

产研合作,获批兽药产品注册

为了保证兽药质量,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体健康,我国对兽药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在2020年新修订的《兽医诊断制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发布之前,体外兽医诊断制品注册需先申请开展临床试验,从递交新兽药申请到获批注册,大概需要20多个步骤,业务多、耗时长,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我们就尝试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将实验室里研制的检测试剂盒真正转化为市场产品,但因为申报注册程序繁琐、知识产权分配等原因搁置。”张庆利说。2020年9月,我国修订版《兽医诊断制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发布,简化了注册流程,诊断制品类兽药产品注册走上了快车道。

创建于2003年的青岛立见,是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全资国有企业,也是农业农村部所属最大的兽医诊断制品生产企业,专注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检测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丰富的新兽药注册申报经验,通过规范的申报体系和流程,已先后申请二十余项诊断制品。“我们和黄海所均属于农业农村部下属驻青单位,双方合作交流频繁,将‘偷死病’检测试剂盒产业化,我们一拍即合。”青岛立见副总经理张志说。

张志介绍,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青岛立见和黄海所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青岛立见还成立了水生动物疫病专班,从人员、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全力推进项目的申报。在项目申报中,黄海所发挥技术优势,青岛立见发挥申报优势,共同推动我国水产疫病检测领域第一个试剂盒“偷死野田村病毒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申报成功。

“该试剂盒包含RT-PCR酶反应液、引物探针、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等组分,可通过实时荧光值判定检测结果,实现对生物样品中偷死野田村病毒核酸的高灵敏度检测。”张庆利表示,目前国内一些对虾种业企业、育苗企业和养殖企业,都利用该试剂盒在对虾亲本阶段(对亲本进行检测,降低苗种携带病原风险)、苗种生产环节、初期养殖时期进行检测,将疾病防控前置,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偷死病’等多种新发病害的流行,也促进了对虾生产模式的变革。一方面,环境条件可控的工厂化、小棚养殖模式能够大幅度降低病原引入的风险而快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养殖者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觉醒,他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苗种是否携带病原、养殖操作是否会引起病原扩散,比以往更能接受在放苗前和养殖过程中进行病原检测,降低养殖过程中由病原引发疫病的风险。”张庆利说,各类新发病害的发生,更促进了水产疾病防控技术的进步,“偷死病”检测试剂盒的获批,标志着我国在水产养殖重大病原快速检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将为“偷死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张志告诉记者,除了“偷死野田村病毒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外,青岛立见和黄海所还正在开展虾肝肠包虫、十足目虹彩病毒1等多种病原检测试剂盒的合作,产研联合,将为水产病害提供更多有效解决方案,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