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7日讯 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隐翅虫体型微小,虫体内各段均含毒素,有着强酸性(pH值1-2,与硫酸相当),被称为‘飞行的硫酸’,其体液接触皮肤可引发红斑、水疱甚至溃烂问题。市民应小心防范。
市疾控中心专家王伟介绍,隐翅虫多数细长、体小,体长0.6到0.8厘米,形似大蚂蚁,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翅膀不可见。
每年6月至9月为隐翅虫活跃期,尤其雨季活动频繁。其昼伏夜出,喜潮湿环境,常见于草地、枯枝落叶堆、河边草丛、石块下及垃圾堆周边。 其具有趋光性,夜间被灯光吸引,常飞入室内或围绕光源盘旋。
隐翅虫飞到人身上不会直接叮咬皮肤,但是当人们用手拍打虫体时,其体液大量溅出,就会对人体皮肤造成损害,接触部位出现条索状、点状红斑,伴灼痛、瘙痒,出现与皮肤烧伤相似的丘疹、水泡、脓包等,如果不慎进入眼睛里,会灼伤结膜、角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致失明。
王伟提醒,遇到隐翅虫,切忌直接用手拍打,可以将其轻轻吹落或抖落,或借助工具(如纸巾、树叶等)将虫体移除,若在家中发现,可用胶带粘住或用纸巾包裹后丢弃。
如果不慎拍打虫体,应第一时间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碱性肥皂水或4%小苏打溶液反复冲洗接触部位,以中和毒液的强酸性。切勿用手触碰其他身体部位(尤其是眼睛),如有不适和出现大面积皮损、溃烂或全身症状(如发热),立即就医,以免加重病情。
王伟提醒,预防隐翅虫伤害,市民应在夜间关窗或安装纱门、纱窗,阻挡隐翅虫进入室内。夜间开灯时,拉上窗帘,可有效避免其被灯光吸引靠近屋内;睡前检查床铺,避免压碎藏匿的隐翅虫;隐翅虫活跃季节,应尽量少在潮湿的草地、树林、河边等区域长时间停留或坐卧;夜间避免在灯光下长时间停留,尽量穿长裤长袖;虫子落身时,轻轻吹走或用纸巾拨离,切勿拍打;保持室内外干燥整洁,清理院内外杂草、垃圾,减少隐翅虫栖息环境;若室内有隐翅虫,可在房屋纱窗及墙壁上用杀虫剂作滞留喷洒;数量较多时,可联系专业机构进行处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