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孩子咳喘声再起,儿童呼吸专家详细解答门诊九大高频问题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7日讯 随着秋季来临,气温骤降,不少孩子又开始了与感冒、咳嗽、喘息的拉锯战,儿内科门诊和咳喘门诊愈发繁忙。孩子为什么一到秋冬就反复生病?流行的病原体有哪些?咳久了会成肺炎吗?17日,观海新闻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儿童呼吸内科专家梁庆宾,请他结合咳喘门诊九大高频问题,给出一份详尽的秋冬儿童呼吸道疾病防治指南。

TOP 01

秋冬娃生病多,根源在哪里?

梁庆宾:首先是环境刺激,秋冬气温低、空气干燥。干冷空气会刺激儿童娇嫩的呼吸道黏膜,使抵抗力下降,环境也利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多种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其次是行为改变,天气变冷,孩子更愿意待在室内,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如果有家庭成员将病毒带入,很容易在室内造成交叉感染;最后是免疫力自我训练。孩子的免疫系统仍处于不断发育和成熟的阶段,好比一支还在训练的军队,面对病毒的多重攻击,自然更容易打败仗。在学龄前阶段,孩子每年感冒6到8次是可以理解的。

TOP 02

当前流行啥病毒?

梁庆宾:当前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流行。除了流感病毒,需要特别关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此外还有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流感病毒特点是来势凶猛,常引起高烧、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严重全身症状,部分孩子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或心肌炎,是重点防范对象。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阶段的头号威胁,早期像感冒,但一边治疗一边加重,导致剧烈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

TOP 03

感冒、流感、合胞病毒,怎么一眼看懂?

梁庆宾: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引起,症状较轻,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如流鼻涕、打喷嚏、鼻塞、轻微咳嗽。孩子通常精神尚可,发热不明显或仅为低热。一般3-5天进入恢复期。流感最大特点是全身症状,孩子会突然高烧39-40℃、畏寒、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极度乏力。呼吸道症状反而不一定突出。合胞病毒感染关键看咳和喘。初期像感冒,但几天后咳嗽加剧,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小婴儿症状更重。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呼吸时是否出现 “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隙出现凹陷,这是呼吸困难的重要标志,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就医。

TOP 04

咳嗽超一个月正常吗?

梁庆宾:当心是慢性咳嗽在作怪。咳嗽超过四周,医学上称为慢性咳嗽,原因复杂,常见的是咳嗽变异性哮喘,虽然不喘,但是咳嗽时间会比较长,特点是刺激性干咳,半夜、凌晨、运动后、遇冷空气会加重,用普通抗生素和止咳药效果不好。还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其根源在鼻子。鼻炎、鼻窦炎导致鼻涕往喉咙里滴落,孩子躺下或早起时咳嗽剧烈,总像要清嗓子。此外,还有感染后咳嗽。一次重感冒如支原体、合胞病毒感染后,气道黏膜受损,会持续咳嗽一段时间。

TOP 05

流感疫苗有没有必要打?什么时候打?

梁庆宾: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虽不能100%保证不得流感,但能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给孩子穿上防弹衣。疫苗接种后需2到4周才能产生足够抗体,专家推荐在每年9月至10月底完成接种,从而在流感高发期前建立起免疫屏障。保护期一般能维持6到8个月。

TOP 06

孩子流鼻涕打喷嚏,是过敏性鼻炎还是感冒?

梁庆宾:首先要看病程。感冒是自限性的,一般7到10天就好了。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持续超过2周,甚至整个秋冬季节反复发作。此外还要看症状。感冒初期可能是清涕,但很快会变成粘稠的黄白涕,常伴有喉咙痛、咳嗽甚至发烧。而过敏性鼻炎是清水样的鼻涕源源不断,伴随阵发性的、一连串的喷嚏,以及鼻子、眼睛、上颚发痒,孩子会经常揉鼻子、揉眼睛。

TOP 07

确诊哮喘后,吸入激素治疗安全吗?

梁庆宾:规范治疗下很安全,其精准作用于呼吸道粘膜,不像静脉或口服的会影响全身,而且吸入一次的剂量以微克计算,是全身用药的千分之一左右,非常安全。而且与哮喘反复发作对肺功能造成的不可逆损伤相比,规范吸入激素的获益是巨大的。国内外长期研究证实,规范使用对孩子的最终身高没有显著影响。

TOP 08

咳喘专病门诊和普通儿科门诊有什么区别?

梁庆宾:专病门诊可以对反复咳喘的孩子开展更深入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肺功能、过敏原检测等,力求明确病因,避免误诊。孩子如同有了健康管家,医生会给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根据病情精细调整用药,并指导家庭监测和病情评估。专病门诊还会积极推广和落实规范治疗,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和不必要止咳药的滥用。

TOP 09

咳喘孩子能运动、打疫苗吗?

梁庆宾:当哮喘控制理想时,孩子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从慢走、游泳等开始运动,循序渐进。在哮喘稳定期、没有急性感染时,须按时接种疫苗。这能预防呼吸道感染,而感染正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原因。

梁庆宾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诊,其包括:反复咳嗽超过4周,尤其是夜间、晨起或运动后加重;呼吸时伴随“咝咝”声,或反复出现喘息、气促;反复胸闷或者长叹气超过4周,尤其是夜间、凌晨加重;感冒后咳嗽长期不愈,或多次诊断为“支气管炎”“肺炎”;有过敏体质(如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家族哮喘史,出现反复咳喘;长期依赖止咳药、抗生素,但效果不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