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达集团:创业五十载创新再启航

五十年风华正茂,再启程基业长青。2025年10月17日,青岛雪达集团创业50周年庆典举行。

这家创立于1975年的纺织企业,从仅有几间瓦房、6名工人的乡镇小厂起步,发展成为拥有4大产业园区、7家国内子公司、2家海外子公司,集研发、制造、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省针织服装研发生产及出口重点骨干企业。雪达集团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纺织业从困境中突围、走向全球竞争的时代缩影。

当人口红利消退时,技术红利成为新引擎;当成本优势弱化时,智能制造构建新壁垒;当全球价值链重构时,生态思维开辟新空间……雪达集团在张世安和张皓两代掌舵者的“接力跑”中,不断探索创新基因的进化表达。

从一次创业的“机会驱动”到二次创业的“创新驱动”,雪达集团用50年的与时偕行为“长期主义”写下生动注脚。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雪达集团将继续书写关于“创新突围”的新启示。

深“扎根”再“破土”

在位于即墨区的雪达集团总部,展厅中央静静陈列的一台1975年启用的老式缝纫机,与智能制造车间里机械臂划出的银色弧光,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共同绘就了对“新旧交织”的深刻理解。

1975年8月,即墨县南泉公社,南泉陶瓷厂始建。1年后该厂并入南泉公社针织厂,更名为即墨县南泉公社针织厂。在漏雨的瓦房中诞生,创业资本仅3万元贷款与12台二手设备……雪达集团的萌芽,始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前夜。

1983年寒冬,企业濒临破产边缘。时年27岁的张世安临危受命,在担任厂长的就职大会上立下军令状:“3年内不扭亏为盈,我主动辞职!”当年他以近乎偏执的节俭,让一家资不抵债的小厂在这场危机中存活下来,张世安因此被打上“铁血厂长”的标签。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坚守着制造业的初心,同时又不失突破常规的勇气,在当地率先引进外资,更新设备,专注于代工,使企业羽翼逐渐丰盈。此后,雪达集团在行业内开始崭露头角:1997年,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7年,引入日本JIS标准管理体系,产品打入东京高端商场;2012年,“雪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6年9月18日,34岁的张皓正式接任总经理。彼时,中国纺织业正经历严峻考验: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东南亚市场低成本竞争导致订单外流。张皓在首次高管会议上直言:“如果只守着代工老路,雪达迟早会沦为历史名词。”身为“二代接班人”,张皓十分清醒,“二次创业”就在眼前,他称自己是“新一代的创业者”。

“尊重传统但不能被传统束缚。”在张皓看来,发展再出发,需要深“扎根”,再“破土”。此后,他连续3个月以学徒身份轮岗织造、染整、成衣全流程,深入车间学习纺织工艺、供应链管理等基础环节,理解父辈积累的行业经验,为未来的创新突破扎稳根基。

创新就是创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成本红利消退,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开启新生序章,完成从“价格竞争”到“品质引领”的跨越。

雪达集团两代掌舵者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过去,创业需要创新;现在,创新就是创业。

2016年,张皓在考察市场时发现,茶花油新材料可以美肤,自此,以“面料养肤”的设想开始具象化。后来,雪达集团联合日本近绢公司,成功研发玫瑰精油纤维、茶花油粘胶纤维等系列植物精油功能性面料,让服装成为“穿在身上的化妆品”,这款单品也成为雪达集团首个销售额破亿元的爆款。

创新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理解。在研发石墨烯纤维内衣时,车间里许多老师傅认为“布料保暖就够了”,张皓只能一遍遍阐述什么是“智能温控”,与工程师们不断调整材料配比,达到符合客户要求的“抗菌性能”。最终,该产品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日本JIS L1902标准,一经上市广受欢迎,再一次验证了技术溢价的可能性。

如今,走进雪达集团产品展厅,“个性”鲜明、功能各异的内衣面料让人目不暇接:防紫外线面料、会“呼吸”的复合丝面料、会发热的远红外面料、“空调纤维”面料、富硒面料等,不一而足。

科技创新是企业向前探索、突破边界的动力。近年来,雪达集团与四川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院校搭建产学研用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其中16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5项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织梦“百年雪达”

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进化。如今的雪达集团正积极投身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推动智能化改造。雪达集团引入全球化批量定制系统,生产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0%,实现了智能制造的“三级跳”,2017年引进全流程ERP管控系统,实现购、研、产、销一体化管控;2020年部署UHF RFID系统,每件成衣从裁剪到出库全流程可追溯;2022年着力打造D2M全球定制平台,日本客户上午下单,青岛工厂下午就能启动生产。

从代工转向“创牌”。雪达集团以用户思维倒逼改革,实现了B2B到B2C的视角转换。建立起用户试穿模式,小步快跑试错,推出新品牌时采用“线上预售+限量款”模式,降低库存风险,以柔性供应链支撑品牌发展。如今,集团已创立“贝可莱”“咔伦奇”等品牌,并与NICI等国际品牌合作,呈现出中国品牌在功能性纺织品领域的不断突破。

积极融入双循环。雪达集团在行业内较早开始谋划国际化布局,2016年投资建设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雪达(柬埔寨)东昇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雪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利用东南亚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与国内工厂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利用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欧洲品牌时尚之都的资源优势全面接轨欧美市场,加速雪达的品牌国际化进程。近几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雪达坚持“以出口为主,内外销并举”。在巩固传统市场老客户的基础上,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客户,打牢支撑集团发展的外贸出口市场根基。同时,抓住扩内需机遇,强化自主品牌建设,稳步壮大自主营销团队和销售网络,整合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运营。

2025年1月,雪达发布了创业50年LOGO标识——一艘雄壮的红色航船破浪而出,它不仅是雪达过去50年风雨兼程、稳健前行的象征,也预示着企业从新的起点扬帆,满怀信心驶向“建百年雪达、创世界品牌”的新航程。

10月17日,雪达集团创业50年庆典上,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伊藤忠纤维贸易(中国)有限公司签约仪式举行,这是一次典型的“生产研发+品牌+渠道”的互补型联盟,三方的合作为雪达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仪式上,同时签约的还有雪达集团与东洋纺(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功能性纤维研发项目,两个项目的深入合作开启了雪达集团第二个50年的强劲发展势头。

“雪达人坚信: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雪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皓表示,展望未来,雪达将继续秉持“匠心制造、美好生活”的使命,以创新为引擎,品质为根本,协作为纽带,与全球伙伴们深化合作,共拓行业新机遇。

在雪达集团总部大楼前,那棵建厂时种下的雪松已亭亭如盖,恰似这家企业的真实写照——根植传统产业的沃土,将创新刻入成长年轮,始终向着阳光肆意伸展。

50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于经纬之间,以创新为笔,雪达集团将描绘更具想象力的新画卷。(刘兰星)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20日 8版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