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青岛举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山东重工合作伙伴奔赴山海,齐聚一堂。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这家中国500强,山东国企龙头的最新产品与品牌形象,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智造正在出海的道路上不断进阶。
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必须要有能“破壁”的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要跳出“低成本竞争”的路径依赖,以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突破国际垄断壁垒,用真功夫打破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低端”的刻板印象。随着国内外云服务商和互联网巨头逐步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数据中心所用的大缸径发动机需求不断增加。但该产品涉及精密铸造、高效燃烧等核心技术,附加值极高,单价高达数百万元,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门槛低的传统市场并不同轨,长期以来全球份额一直被外资垄断。潍柴在战略重组法国博杜安公司后,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潜心攻关十余年,实现了“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补齐了在大缸径发动机上的短板,并且不断扩大本地化制造能力,能高效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在本次大会现场,潍柴展出了全球首款5兆瓦高速柴油发电机组20M61,气缸数多达20个,超强动力可为大型计算集群提供动力支持,就数据中心而言,这是市场上评价最高的发电设备,反映了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关键步伐,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利器。
以产业链协同打造“强韧性”,形成全球竞争的集群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单一企业“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的保证。青岛是山东以及整个黄河流域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是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底蕴深厚,创新动能强劲,开放环境优越,产业生态完善,具有发展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山东重工以青岛为战略支点,从智造到研发、从传统装备到新能源、从陆地到海洋,构建起一个完整产业生态。三年前,青岛就与山东重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在西海岸新区开工,打造全球领先智慧施工设备智造基地。潍柴(青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也不断推进。今年7月,潍柴·2025青岛国际游艇大会暨青岛国际游艇展备受关注。这是龙头城市与龙头企业的“双向奔赴”,遵循的是共赢逻辑,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乘风破浪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与海外的产业、环境、人文共生。
放眼全球,中国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实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单纯的“产品出口”已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还需做好“企业出海”“体系出海”,用海外本地化运营实现“软融入”。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才能更加贴合实际应用场景,更容易圈粉海外客户。山东重工未来将重点深耕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等市场,推进团队、管理、制造、研发的深度当地化。发布会现场,一家来自菲律宾的企业合作伙伴表示,自2012年与山东重工旗下企业合作以来,从200台重卡订单增至今年预计6000多台订单,实现了合作共赢。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有什么卖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造什么”,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认同”,中国制造业不断书写在全球发展的新篇章。未来,中国品牌将持续为全球市场“上新”,以开放心态、稳健步伐拓展更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各国共同探索最优发展路径,在造福世界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助力世界经济平稳复苏。(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岳文燕